课前问题-2

卵巢、输卵管、子宫、宫颈、阴道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卵巢、输卵管、子宫、宫颈、阴道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李一宋 -
回帖数:0

一、卵巢

(一)结构

表面覆有单层扁平或立方形的表面上皮,上皮深部为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

实质分为外周的皮质、中央的髓质,二者分界不明显。

皮质较厚,由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以及富含梭形基质细胞、网状纤维的结缔组织构成;髓质较薄,为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较多的弹性纤维、血管、淋巴管、神经。

卵巢一侧为卵巢门,此处基质内有少量平滑肌、门细胞。

(二)结构-功能

1、卵泡

(1)初级卵母细胞:参与组成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于排卵前36-48h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

(2)卵泡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卵母细胞的作用。

(3)透明带:对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互相识别和特异性结合具有重要作用,由透明带蛋白(ZP)组成,ZP3是第一精子受体,能与顶体完整的精子结合,ZP2是第二精子受体,与精子顶体内膜结合。

(4)卵泡膜:在次级卵泡中分化成内、外两层,其中内膜层的膜细胞,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可分泌类固醇激素。

(5)卵泡腔:在次级卵泡中出现,腔内的卵泡液含有促性腺激素、雌激素、抗中肾旁管激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卵泡的生长与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抗中肾旁管激素可以在血清中检测,其水平能够间接反映生长卵泡数量和原始卵泡库存量的变化。

(6)放射冠:由紧贴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具有支持和保护卵母细胞的作用。

(7)颗粒层(卵泡壁):在初级卵泡中,分布于卵泡腔周边的卵泡细胞形成颗粒层,颗粒层的卵泡细胞称为颗粒细胞。在次级卵泡中,颗粒细胞停止增殖,颗粒层变薄,使卵丘与周围卵泡出现裂隙、逐渐与卵泡壁分离,为排卵做准备。

(8)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卵前36-48h,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第一极体位于次级卵母细胞与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间隙内,次级卵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滞在分裂中期,准备受精。

2、黄体

成熟卵泡排卵后,残留的卵泡壁连同卵泡膜及其血管一起向卵泡腔内塌陷,在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结构特征,称为黄体。

(1)颗粒黄体细胞:位于黄体中央,由颗粒层卵泡细胞形成,主要分泌孕酮、松弛素,松弛素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2)膜黄体细胞:位于黄体周边,由膜细胞形成,主要分泌雌激素。

3、闭锁卵泡与间质腺

退化的卵泡称为闭锁卵泡,最后变性消失,或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清除。

膜细胞体积增大,形成胞质中充满脂滴的多边形细胞,形似黄体细胞,被结缔组织和血管分割成分散的细胞团索,称为间质腺。分泌雌激素。间质腺最后退化,由结缔组织代替。

4、门细胞

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细胞结构与睾丸间质细胞相似。分泌雄激素,若门细胞增生或发生肿瘤时,患者可出现男性化症状。

 

二、输卵管

(一)结构

输卵管由黏膜、肌层、浆膜组成。

1、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构成,向管腔形成许多分支的纵行皱襞,横切面上管腔极不规则,壶腹部较多。

2、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各段肌层厚薄不均,峡部肌层最厚。

3、浆膜:由富含血管的疏松结缔组织、间皮构成。

(二)结构-功能

1、黏膜上皮纤毛:纤毛细胞在漏斗部、壶腹部最多,峡部、子宫部渐少,纤毛向子宫方向摆动,有助于卵子的运送、防止细菌的侵入。

2、黏膜上皮分泌细胞:游离面无纤毛,但有微绒毛,其分泌物构成输卵管液,含有氨基酸、葡萄糖、果糖、少量乳酸等,可营养和辅助运送卵子与受精卵。

 

三、子宫(宫颈除外)

(一)结构

子宫为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

1、内膜(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组成。上皮由纤毛细胞、分泌细胞组成;固有层由结缔组织、子宫腺、血管组成。在子宫底部、体部的内膜,可分为浅层的功能层、深层的基底层。

2、肌层:分为三层,即黏膜下层、中间层、浆膜下层。黏膜下层、浆膜下层较薄,主要由纵行平滑肌束构成;中间层较厚,由环行、斜行平滑肌束组成,并含有丰富的血管。

3、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间皮组成。

(二)结构-功能

1、内膜固有层

(1)结缔组织基质细胞: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并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而增生与分化。

(2)子宫腺:分泌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黏稠液体。

(3)子宫螺旋动脉:对性激素反应敏感而迅速,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伸长、弯曲、收缩、扩张。

2、内膜功能层:为靠近子宫腔的内膜部分,每次月经来潮时发生脱落,胚泡也在此层内植入。

3、内膜基底层:为靠近肌层较薄的内膜部分,在月经期和分娩时均不脱落,并有较强的增生和修复能力,可以产生新的功能层。

4、肌层:子宫肌层的收缩活动,有助于精子向输卵管运行和经血排出以及胎儿娩出。

 

四、宫颈

(一)结构

1、内膜(黏膜):由上皮、固有层组成,并突向管腔皱襞。宫颈管腔面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较多分泌细胞、少量纤毛细胞、储备细胞构成;宫颈阴道部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宫颈外口处为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的移行区。

2、肌层:少量、分散的平滑肌纤维分布于致密结缔组织中。

3、纤维膜:由结缔组织构成。

(二)结构-功能

1、宫颈管腔面黏膜上皮

(1)分泌细胞:呈柱状,其分泌黏液的功能随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改变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2)纤毛细胞:其游离面的纤毛朝阴道方向摆动,可促使相邻的分泌细胞的分泌物排出并流向阴道。

(3)储备细胞:散在于柱状细胞和基膜之间,分化程度较低,有增殖修复柱状上皮的功能。

2、宫颈外口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的移行区,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3、宫颈腺:其分泌物的质量随卵巢活动周期而发生变化。排卵时,分泌物增多而稀薄,有利于精子运动;黄体形成时,分泌物减少且黏稠,使精子难以通过;妊娠期间,分泌物的黏稠度更高,宫颈内膜增厚,黏膜皱襞增多,起到阻止精子和微生物进入子宫的屏障作用。

 

五、阴道

(一)结构

1、黏膜:向阴道腔内突起形成许多横行皱襞,由上皮、固有层构成。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由含有丰富弹性纤维和血管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构成,两层分界不清。

3、外膜:富于弹性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

(二)结构-功能

黏膜上皮细胞:

a. 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内聚集大量糖原,浅层细胞脱落后,糖原在阴道杆菌作用下转变为乳酸,能抑制细菌生长并防止病菌侵入子宫;

b. 阴道上皮的脱落和更新与卵巢活动周期关系密切,根据阴道脱落上皮细胞类型不同可推知卵巢的内分泌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