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李一宋 -
回帖数:0

1、月经是怎么回事?

自青春期开始,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黄体形成及伴随的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血”内容物成分?

主要是血液(3/4动脉血、1/4静脉血),还有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各种活性酶及生物因子。 

3、月经周期?哪些结构参与?

自青春期开始,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黄体形成及伴随的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宫颈除外)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增生,称为月经周期。

(1)增生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产生大量纤维、基质;子宫腺逐渐变长、弯曲、腺腔增大,至增生晚期,腺细胞顶部有分泌颗粒,核下区糖原集聚,增生末期开始分泌;子宫螺旋动脉逐渐伸长、弯曲。

(2)分泌期: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之间空白区域增大,是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导致呈水肿状态的表现,至分泌晚期,部分细胞增大变圆、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形成前蜕膜细胞;子宫腺进一步变长、弯曲、腺腔扩大,糖原由腺细胞核下区转移到细胞顶部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方式排入腺腔,使腺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黏稠液体;子宫螺旋动脉继续伸长、弯曲,并深入内膜浅层。

(3)月经期:子宫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子宫腺分泌停止,组织液减少,从而内膜功能层发生萎缩坏死;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致使内膜功能层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积聚在内膜浅部,最后与坏死的内膜一起剥落并经阴道排出;月经期结束前,内膜基底层残留的子宫腺上皮开始迅速增生,并向子宫腔表面推移,使子宫内膜上皮得到修复。

4、卵巢如何调节月经周期?

(1)分泌期:排卵后,从卵巢排出的卵细胞可在输卵管中存活10多个小时,卵巢内黄体形成,若未受精,月经黄体仅维持2周即退化,而此期受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影响,所以此期大约持续14天。随着月经黄体的退化,孕激素、雌激素骤然下降,使子宫内膜进入月经期。

(2)月经期:子宫内膜功能层开始剥脱出血到结束大约需要3-5天,所以此期大约持续3-5天。黄体期结束后,卵巢中又开始新一轮募集次级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使月经期与增生期的早期有所重叠,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雌激素,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从月经期转入增生期。

(3)增生期:此期受次级卵泡分泌的雌激素影响,因此上一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末向下一月经周期的卵泡期末转化的时间与卵巢中周期性募集的次级卵泡快速生长时期相对应,大约需要14天,然后排卵,所以卵泡期的早期与月经期有所重叠,14天再减去月经期的时间才为卵泡期的时间,即大约持续10天。排卵后,卵巢中月经黄体开始形成并分泌孕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

5、本例患者痛经可能的原因?

(1)根据患者的痛经在初潮时即发病,所以,可能为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有关,尤其是PGF2α的含量升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2)根据患者有多发性子宫肌瘤,所以,患者在原发性痛经的基础上,可能伴有子宫肌瘤导致的继发性痛经。

6、本例如何治疗?切除子宫?切除卵巢?

(1)对于原发性痛经,应注意心理治疗、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进行规律而适度的锻炼,疼痛不能忍受时辅以药物治疗,如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口服避孕药。

(2)对于子宫肌瘤引发的继发性痛经,应以病因治疗为主,即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可用 ①药物治疗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米非司酮、达那唑、他莫昔芬(三苯氧胺)、雄激素类药物;②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及子宫切除术;③聚焦超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