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写出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也称为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患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接触到带菌的粪便,从而感染志贺菌。
2)细菌侵袭:志贺菌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并生长在结肠粘膜上皮细胞中。随后,细菌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
3)释放毒素:在固有层内,志贺菌繁殖并释放毒素,如类毒素和外毒素。类毒素可引起全身发热、毒血症等症状,外毒素则可能导致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等相应临床症状。
4)炎症反应:毒素的释放引发炎症反应,同时小血管发生微循环障碍。炎症介质的释放使志贺菌进一步侵入并加重炎症反应。
5)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6)全身症状:志贺菌感染可引起发热、毒血症等症状。内毒素入血后,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志贺菌感染、细菌侵袭、毒素释放、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等环节。
2.请写出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抗生素治疗:针对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有效抗感染。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因素调整。
2)对症治疗:缓解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如腹泻严重,可给予补液治疗,避免脱水;腹痛剧烈时,可使用解痉药物;高热时,采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方法。
3)饮食调整: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增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道健康。
4)隔离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具有传染性,患者需进行隔离,粪便需妥善处理,接触过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双手及器皿要进行彻底消毒。
5)中医治疗: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针灸等,以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
6)持续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治疗需较长时间,需按照医生建议,坚持用药,完成整个治疗周期。
7)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进行粪便常规、大便培养等检查,以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
8)防止复发:治疗结束后,注意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的发生,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