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复习思考题

伤寒与副伤寒复习思考题

伤寒与副伤寒复习思考题

高博熙3200070071 -
回帖数:0

1.伤寒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有何相关性: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滤泡的病变最具有特征性。病程第1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镜下可见淋巴组织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胞浆内常见被吞噬的淋巴细胞、红细胞和伤寒杆菌,称为“伤寒细胞”(typhoid cell),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或“伤寒肉芽肿”(typhoidgranuloma),具有病理诊断意义。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发生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若波及病灶血管可引起肠出血,若侵入肌层与浆膜层可导致肠穿孔。儿童病者因淋巴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少见溃疡形成。第4周后溃疡逐渐愈合,不留瘢痕。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镜下见淋巴窦内有大量巨噬细胞,亦可发生坏死。脾脏显著增大,包膜紧张,质软。镜下见红髓明显充血,亦可见灶性坏死。肝脏亦肿大,包膜紧张,边缘变钝。镜下见肝细胞混浊肿胀,变性和灶性坏死。

2.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何判断?

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效价亦较高,并可维持数月。应用标准试剂检测,评价肥达试验结果,应注意“同时高”(“0”抗体与“H”抗体同时增高)、“步步高”(每5~7日复检,抗体效价4倍增高),方有诊断价值。
"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査,如“Vi”抗体效价平稳下降,提示带菌状态消除。亦有一些带菌者“Vi”抗体阴性。假阴性:早期应用抗生素、老弱病动应答能力低下

3.什么是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再燃:部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称为再燃。此时血培养可再次出现见阳性。再燃时症状加剧,可能与抗菌治疗不当,菌血症仍未被完全控制有关。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或杜绝再燃。

复发:退热后1~3周,临床 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原因是免疫能力低,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繁殖活跃,再次侵入血流而致。多见于抗菌治疗不彻底的患者。个别患者可有多次复发,复发病情一般较初发轻,病程短,并发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