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ATP酶(ATP7B)功能异常,从而引起铜在肝脏过量沉积,造成肝细胞损伤,并在脑部、肾脏、角膜、关节以及肠道等部位过量沉积,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肝脏受累:表现为肝脏增大、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肝衰竭等。
- 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
- 眼部异常:角膜K-F环是一种特征性表现。
- 肾脏损伤:可能出现肾功能障碍。
- 骨关节异常:如关节痛、关节肿胀等。
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青少年起病,不明原因的肝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病变。
- 辅助检查:血清铜和铜蓝蛋白降低;颅脑磁共振提示基底节区异常信号;眼部K-F环的出现。
- 基因检测:发现ATP7B基因的突变。
治疗原则:
- 饮食治疗:低铜饮食,限制铜的摄入。
- 药物治疗:青霉胺(D-青霉胺)是首选药物,能促进铜的排泄。
-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衰竭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治疗选择。
- 营养支持:注意蛋白质、能量的摄入,避免营养不良。
- 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眼部情况等,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