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黄悦3200050041 -
回帖数:0

一、基本信息

 

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位于第13号染色体的ATP7B 基因突变导致体内铜离子转运及排泄障碍,铜在肝脏、神经系统、角膜、肾脏等脏器蓄积,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果不治疗,疾病发展可致命;如果早期诊断和治疗,患者可有正常的生活和寿命。

 

病因:ATP7B 位于13q14.3,含21个外显子,编码铜转运蛋白-P型ATP酶。已报道的ATP7B 突变超过500种,存在人种差异,中国人最常见突变是c.2333G>T,p.R778L(34.5%)、c.2621C>L,p.A874V(11.9%)和c.2975C>T,p.P992L(9.7%)。ATP7B 基因突变导致P型ATP酶功能障碍,肝脏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胆道铜排泄障碍,铜在肝脏沉积,肝细胞坏死,所释放的游离铜沉积于神经、肾脏、角膜等其他脏器,导致多脏器损害。

 

流行病学:肝豆状核变性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0000,ATP7B基因突变携带率为1/90。近年来不同研究表明,其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

 

二、疾病诊断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表现多样。发病年龄多为3~60岁,也有8个月及70多岁发病的患者报道。儿童患者多以肝脏受累为首发表现,青少年及成人以神经系统受累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多。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是病理基础,可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持续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震颤、共济失调、舞蹈症、自主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一些患者表现为面具脸、四肢僵硬、步态异常等。一些患者合并精神行为异常,如淡漠、攻击行为、性格改变等。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尿等。血液系统受累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液三系下降、凝血功能异常等。相对少见的受累系统还包括骨关节、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若累及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肝功能检查可见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胆汁酸升高、凝血时间延长和低蛋白血症等;肾脏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等。

 

(2)铜代谢相关检查

 

绝大多数患者血铜蓝蛋白<0.2g/L,如果<0.1g/L强烈提示肝豆状核变性。24小时尿铜在成人患者中>100g为诊断标准之一,在儿童患者中>40g为诊断标准之一。

 

2.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

 

轻者仅表现为密度增强、减低或不均,还可以表现为肝实质光点增粗、肝脏增大,甚至结节状改变、脾大等肝硬化表现。

 

(2)头颅核磁

 

约85%神经型患者头颅核磁显示异常,主要累及基底节,也可出现中脑和脑桥、丘脑、小脑及额叶皮质等部位的异常信号,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等。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之前,部分患者也可出现头颅核磁的异常改变。

 

3.眼科裂隙灯检查

 

由于铜沉积于角膜后弹力层,在角膜与巩膜的内表面上出现绿色或金褐色的角膜色素环,即K-F环。有研究提示,肝脏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K-F环阳性率为55%,在神经型患者中K-F环阳性率高达90%。在儿童症状前患者中,K-F环阳性率较低。

 

4.病理学检查

 

肝脏活检:肝脏最早的组织学异常包括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内糖原化和局灶性肝细胞坏死。伴随着病程进展,可出现纤维化、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铜含量>250μg/g(干重),但铜在肝脏中分布不均,铜含量测定可能会受所取标本的影响。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基因分析。

 

根据国内2008年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或肝病表现,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低于0.2g/L,24小时尿铜>100g(儿童24小时尿铜>40g),可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对不符合以上诊断指标的患者,应进一步行ATP7B 基因突变检测,发现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具有确诊价值。

 

鉴别诊断:

 

对于肝脏受累为主的患者,应与慢性病毒性感染、自身免疫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HFE相关的原发性血色素沉着症、α1抗胰蛋白缺乏症和酒精性肝病等鉴别。

 

对于神经系统受累为主的患者,应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亨廷顿病、原发性震颤、神经退行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其他遗传代谢病鉴别。

 

肝豆患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增高和ATP7B 基因检出致病突变有利于和其他疾病鉴别。

 

三、治疗方式

 

治疗:

 

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