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复习题

复习题

by 3210090044 李晨希 -
Number of replies: 0

1.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①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②有传染性: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需隔离;后者有传染性,必须隔离。

③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并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使三者联系起来才能形成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发病可以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在时间、空间、人群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④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持久免疫: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脑、水痘

再感染:细菌、螺旋体、原虫

重复感染:血吸虫病、钩虫病

 

2.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病原体(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并可造成流行的称为传染病;

传染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

 

3.什么是感染谱

感染谱是指感染过程的表现。

①.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特异性免疫能力:可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而获得主动免疫;也可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获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

②.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现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过程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员携带状态。

③.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

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能力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①稽留热:高热持续达数天或数周,而且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体温高达39℃以上,可见于斑疹伤寒伤寒等;

②弛张热:高热,24小时体温温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天或数天,如此高热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④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退热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布鲁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⑤不规则热:是指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结核病等

 

5.怎样预防感染病

一部法律:《传染学防治法》

二套机构:CDC、医院传染病科

三个办法:

控制传染源: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方法:消毒(预防性和疫源性)、杀虫、卫生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疫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