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何泳康3210090068 -
回帖数:0
  1.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主要如下:
  • 病原菌: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进入人体后,主要侵袭和生长在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
  • 炎症和溃疡:志贺菌在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
  • 毒素作用:志贺菌能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外毒素有肠毒素、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分别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 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1.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一般治疗: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有肠道寄生虫的应驱虫治疗,纠正贫血及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急性发作且大便培养阳性者需要隔离治疗。
  • 抗菌治疗:对于粪便培养细菌阳性的患者,应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疗程通常为14天,可重复两到三个疗程。但需注意避免肠道菌群紊乱,药物保留灌肠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 针灸、理疗和中医治疗:针灸、理疗和中医辨证论治有利于慢性菌痢的康复。
  • 对症治疗: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