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1)病原体因素:菌量、致病力
(2)宿主因素:抵抗力
(3)过三关:胃酸杀死,肠道正常菌群拮抗,肠道分泌型IgA阻断
(4)侵袭力:侵犯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形成粘液脓血便(粘液、细胞碎屑、中性粒细胞、渗出液、血液)
(5)致病因子:内毒素(引起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外毒素(有肠毒性、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可制备中和抗体)
2.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首先,患者需要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同时,应积极治疗可能并存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2)病原治疗: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通常可能需要联用2种不同类型药物。疗程需适当延长,必要时可给予多个疗程治疗。也可采用药物保留灌肠的方式,选用如小檗碱液、大蒜素液等灌肠液。灌肠液中添加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提高疗效。此外,使用抗菌药物后,如发生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可给予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等。
(3)对症治疗:对于有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可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