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肢体不自主运动(如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肌张力障碍、震颤、运动迟缓、面部表情怪异、吞咽困难等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可有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情绪不稳、冲动行为和人格改变。
-
肝脏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可发展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表现为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
-
角膜K-F环:是该病的典型体征,出现在角膜边缘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由铜沉积造成,出现率高。
-
其他表现:包括肾脏损害(如肾性糖尿、微量蛋白尿、氨基酸尿)、骨骼问题(骨质疏松、骨折)等。
诊断标准
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证据综合判断:
-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或血清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升高。
- 尿铜排泄量增加。
- 角膜K-F环的检查。
- 基因检测确认ATP7B基因突变。
- 神经影像学检查(如MRI)显示特定脑部结构异常。
治疗原则
-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如D-青霉胺、曲恩汀等促进体内铜的排出,以及锌剂来阻止铜的吸收。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铜代谢指标和药物副作用。
-
饮食管理:实行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富含铜的食物(如海鲜、坚果、巧克力、蘑菇等),每日铜摄入量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
支持治疗:针对不同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改善神经功能。
-
肝移植:对于严重肝功能衰竭或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风险较高,需谨慎评估。
治疗目标是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以防止铜积累引起的进一步损伤,维持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