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传给婴儿。
- 血液传播:通过使用被HBV污染的血液制品、注射器等。
- 性传播:通过性接触传播,尤其是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 日常接触传播:在家庭或集体生活中,通过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
抗原抗体检测的意义:
- 诊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BV抗原和抗体,可以判断个体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 监测病程:监测HBV抗原和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 评估传染性: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表示个体具有传染性。
- 预防接种: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疫苗接种的效果和是否需要加强免疫。
-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 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缓解恶心、呕吐、腹痛等。
-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以抑制病毒复制。
- 免疫调节: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免疫调节剂来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 支持治疗:提供营养支持,改善肝功能,预防并发症。
- 避免肝损伤:避免饮酒和使用可能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 定期监测:定期检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 主动免疫: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自身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形成长期免疫记忆。例如,乙肝疫苗接种后,机体产生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提供长期的保护。
- 被动免疫:通过注射含有抗体的制剂,如免疫球蛋白,直接提供被动的免疫保护,但这种保护是暂时的,不会产生长期免疫记忆。例如,对于HBV暴露后的个体,可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提供短期保护。以乙肝为例,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接种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的方式,而如果母亲是HBV携带者,新生儿出生后除了接种疫苗外,还需注射HBIG进行被动免疫,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