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问题-1

月经

月经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林玉豪 -
回帖数:0

1、月经是指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及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落、出血的现象。

 

2、月经参与的器官:卵巢、子宫、子宫螺旋动脉、阴道、下丘脑、垂体。

 

3、周期的形成:根据月经周期中卵巢及子宫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卵泡期(增生期):由于卵泡快速生长及分泌的刺激素逐渐增加,因月经损伤的子宫内膜开始修复,生长增厚;子宫腺体增多,间质中向内膜供血的螺旋动脉也变长、扩大、弯曲。这时宫颈分泌粘液逐渐增加,尤其是接近排卵时分泌大量稀薄,透明的黏液,拉丝度可达10cm以上,精子容易穿过其中的孔隙。

2)黄体期(分泌期):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子宫内膜厚度还有一定增加,同时分泌功能增强,表现为内膜腺体变得更为弯曲,分泌大量黏液,在腺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出现包含有糖原的小泡。螺旋动脉变得增长弯曲。内膜基质变得水肿,其中梭形的间质细胞增大变圆,发生蜕膜化改变。黄体期的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

3)月经期: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因而内膜靠腔面三分之二的功能层组织出现缺血、变形、坏死,最后剥脱,血管破裂,出血。月经时子宫肌层收缩有助于月经血从子宫腔排出,可致腹部稍有不适。如果经血排出不畅,引发较明显的腹痛,即为痛经。

 

1、 月经周期的调控:

月经周期是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青春期后,下丘脑开始脉冲式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正常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释放可上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并促进其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进而影响卵巢功能活动,形成女性特有的月经周期。

在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从而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或消除,导致下丘脑对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此时,雌激素又刺激子宫内膜进入黄体期。黄体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升高。这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加强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导致黄体退化,进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失去这二种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又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上述循环周而复始,下丘脑垂体有节律地调节卵巢活动周期与子宫内膜周期保持同步变化,以适应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另外,其他一些内分泌因素,如泌乳素。甲状腺素和胰岛素也参加调节卵巢的功能活动。

 

5、因此,当出现该来的不来或者“乱来”时,即月经的周期性发生改变,出现月经失调时,

其元凶可能是: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异常。因为月经是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后形成的,卵巢分泌激素又受垂体和下丘脑释放激素的控制,所以无论是卵巢、垂体、还是下丘脑的功能发生异常,都会影响到月经。

2)寒冷刺激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妇女经期受寒冷刺激,会使盆腔内的血管过分收缩,可引起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因此,妇女日常生活应注意经期防寒避湿。

3)节食引起月经不调。过度节食,由于机体能量摄入不足,造成体内大量脂肪和蛋白质被消耗,致使雌激素合成障碍而明显缺乏,影响月经来潮,甚至经量稀少或闭经。

4)嗜烟酒引起月经失调。香烟中的某些成分和酒精可以干扰与月经有关的生理过程,引起月经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