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期子宫内膜结构特点的比较:
- 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在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剥脱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补,并逐渐增厚到2-3mm;固有层内的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产生大量纤维和基质。增生早期,子宫腺短,直而细,较稀疏。增生晚期的子宫腺增多、增长且更弯曲,腺腔扩大。腺细胞顶部有分泌颗粒,糖原集聚。
- 分泌期: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在黄体分泌的黄体酮和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生变厚,可达5mm;此时子宫腺进一步变长、弯曲、腺腔扩大,腺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黏稠液体。固有层内因组织液增多而呈水肿状态。螺旋动脉继续增长,变得更弯曲。基质细胞继续分裂增殖,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称前蜕膜细胞。
- 月经期:月经周期的第1-4天。如排出的卵未受精,卵巢内月经黄体退化,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水平骤然降低,引起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收缩,从而使功能层缺血,导致各种组织细胞坏死。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致使功能层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积聚在内膜浅部,最后与剥落的内膜一起经阴道排出。
(2)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机制:
月经周期是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青春期后,下丘脑开始脉冲式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正常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释放可上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并促进其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进而影响卵巢功能活动,形成女性特有的月经周期。
在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期,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很低,从而对腺垂体和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减弱或消除,导致下丘脑对促进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增加,继而导致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增多,因而使卵泡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多。此时,雌激素又刺激子宫内膜进入黄体期。黄体生成素使孕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排卵。此期中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均升高。这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负反馈抑制加强的作用,因而使排卵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下降,导致黄体退化,进而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子宫内膜失去这二种激素的支持而剥落、出血,即发生月经。此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减少,又开始了下一个月经周期。
上述循环周而复始,下丘脑垂体有节律地调节卵巢活动周期与子宫内膜周期保持同步变化,以适应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长发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