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形成及机制

月经周期形成及机制

月经周期形成及机制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林玉豪 -
回帖数:0

月经周期形成及机制:

月经周期是下丘脑、垂体和卵巢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青春期后,下丘脑开始脉冲式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正常的GnRH脉冲式释放可上调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GnRH受体,并促进其分泌FSH(卵泡刺激素)和LH(黄体生成素),进而影响卵巢功能活动,形成女性特有的月经周期。

在月经周期中的卵泡期,早期由于前次月经周期的黄体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分泌量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腺垂体分泌FSHLH增加。卵泡被周期性募集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合成分泌雌激素增加,子宫内膜增生。当雌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则分别对下丘脑及腺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卵巢产生的抑制素也选择性地抑制腺垂体FSH分泌,使血中FSH量有所减少,大多数卵泡因FSH不足而退化闭锁,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得以继续发育。

月经周期的中期,随优势卵泡成熟,体内雌激素水平增加,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都产生正反馈调节作用,触发下丘脑GnRH大量释放,刺激腺垂体分泌的LHFSH大幅增加达峰值,尤以LH峰最为明显。一般在LH峰值出现后16-24小时排卵。

排卵后的黄体期,雌激素分泌先有一过性下降,随着LH作用下黄体发育,分泌孕、雌激素增加,尤以孕激素增加更为明显。一般在排卵后7-8天形成雌激素的第二个高峰及孕激素分泌峰。大量孕激素的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改变。同时,由于增加的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腺垂体LHFSH的分泌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排卵后卵子没有受精,9-10天后黄体退化,雌、孕激素分泌量减少,对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减弱,FSHLH分泌又开始增加,于是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

上述循环周而复始,下丘脑垂体有节律地调节卵巢活动周期与子宫内膜周期保持同步变化,以适应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长发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