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林玉豪 -
回帖数:0

1、 月经是指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及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落、出血的现象。

2、 月经“血”内容物是血液和一些脱落的子宫内膜、子宫颈粘液及阴道分泌物的混杂液体。

3、 通常把月经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经来临前一天为止称作一个月经周期,每一月经周期平均约28天。按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月经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卵泡期(增生期):由于卵泡快速生长及分泌的刺激素逐渐增加,因月经损伤的子宫内膜开始修复,生长增厚;子宫腺体增多,间质中向内膜供血的螺旋动脉也变长、扩大、弯曲。(2)黄体期(分泌期):排卵后形成的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和雌激素,表现为内膜腺体变得更为弯曲,分泌大量黏液,在腺上皮细胞的基底部出现包含有糖原的小泡。螺旋动脉变得增长弯曲。内膜基质变得水肿。黄体期的宫颈分泌黏液量逐渐减少,质地变黏稠而混浊,拉丝度差,易断裂。(3)月经期:如果排卵后没有发生受精、着床,则黄体萎缩退化,导致血中雌、孕激素水平突然降低,螺旋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因而内膜靠腔面三分之二的功能层组织出现缺血、变形、坏死,最后剥脱,血管破裂,出血。

4、 月经参与的器官:卵巢、子宫、子宫螺旋动脉、阴道、下丘脑、垂体。

5、 子宫内膜则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反过来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激素(LH)的释放,即反馈作用。抑制其释放时称负反馈,促使其释放时称正反馈。在第一次月经周期黄体萎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随之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及垂体的抑制。下丘脑产生的Gn-RH,促使FSH和LH的分泌及释放。在FSH和LH的协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卵泡成熟后,体内雌激素出现第一个高峰。雌激素分泌量增多,抑制FSH的产生,促进LH分泌增多,出现LH峰,触发了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其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典型的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雌激素水平暂时降低,随后又出现第二个较低的高峰。黄体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使FSH和LH分泌减少,黄体开始萎缩。其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随之下降,子宫内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而月经来潮。黄体萎缩后解除了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Gn-RH再分泌而开始另一个月经周期。

6、 痛经的可能原因是:由患者的临床表现推断可能为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PGF2α含量升高时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PGF2α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另外,患者存在多发性子宫肌瘤,可导致继发性痛经。

7、 痛经在女性中是常见的症状,未婚前痛经待年长后特别是婚后生育过后,痛经自然会消失,可不必治疗。个别情况除外。但是痛经的疼痛时间长达3天者,影响生活者应当予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止痛,镇静为主。具体治疗是:(1)一般治疗,即重视心理治疗,消除紧张和顾虑;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疼痛不能忍受时辅以药物治疗。(2)药物治疗,即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症引起的痛经,曼月乐环为首选;口服避孕药,适用于要求避孕的痛经妇女,有效率达90%以上;非处方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加帕马溴、乙烯水杨酸(阿司匹林)。(3)切除卵巢或者切除子宫确实能有效治疗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