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数字切片,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观察数字切片,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观察数字切片,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柯金勇 -
回帖数:0

1.生殖上皮:上皮类型?

卵巢表面覆盖有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称表面上皮。

2.白膜:组织类型?

白膜为上皮下方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3.皮质: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结构异同?黄体结构特点

卵巢实质的周围部称皮质,皮质较厚,主要含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黄体和白体等;这些结构之间有特殊的结缔组织,主要由低分化的梭形的基质细胞、网状纤维及散在的平滑肌纤维构成。

卵泡呈球形,由一个卵母细胞和包绕在其周围的多个卵泡细胞组成。卵泡发育是个连续的生长过程,一个卵泡从发育至成熟约需85天,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合称为生长卵泡。

①原始卵泡: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卵泡,位于卵巢皮质的浅层,体积小,数量很多。卵泡中央有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围是单层扁平的卵泡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圆形,直径30~40μm,胞质嗜酸性;核大而圆,染色质稀疏,核仁大而明显。卵泡细胞呈扁平形,包体小,核扁圆,着色深,与周围结缔组织之间有较薄的基膜。卵泡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卵母细胞的作用。

②初级卵泡:青春期开始,原始卵泡相继生长发育为初级卵泡。主要变化是:a.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核也变大。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等均增多;浅层胞质内还出现皮质颗粒,这是一种溶酶体,在受精时发挥重要作用。b.卵泡细胞由扁平变成立方形或柱状,由单层增殖为多层(5~6层)。c.初级卵母细胞与最内层的卵泡细胞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的嗜酸性膜,称透明带,由3种糖蛋白分子,即ZP1ZP2ZP3构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的卵泡细胞共同分泌。随着初级卵泡体积增大,卵泡逐渐移向皮质深部。卵泡周围结缔组织内的基质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卵泡膜,与卵泡细胞之间以基膜相隔。

③次级卵泡:由初级卵泡受卵泡刺激素作用发育而成,主要变化是:a.当卵泡细胞增值到6~12层,在卵泡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液腔,继而汇合成一个大的卵泡腔,充满卵泡液,内含促性腺激素、雄激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卵泡的生长和成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有卵泡腔的卵泡(包括成熟卵泡)又称囊状卵泡。由于卵泡腔扩大,致使初级卵母细胞与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居于卵泡腔的一侧,形成一个圆形隆起突入卵泡腔,称为卵丘。b.初级卵母细胞已达到最大体积,直径125~150μm,其周围包裹一层较厚的透明带。紧靠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分布在卵泡腔周围的卵泡细胞排列密集,称颗粒层,构成卵泡壁,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c.卵泡膜分成内、外两层。内层含有较多毛细血管和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

④成熟卵泡:在两侧卵巢里同时存在的一批次级卵泡中,通常仅一个发育最佳的卵泡能够成熟,故称之为优势卵泡。成熟卵泡很大,直径可达2cm以上,占据皮质全层并突向卵巢表面。卵泡腔变得很大,颗粒层的卵泡细胞停止增殖,卵泡壁变薄,卵丘根部的卵泡细胞间出现裂隙;近排卵时,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漂浮在卵泡液中。在排卵前36~48小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很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第一极体是一个很小的球形细胞,含细胞核与极少量胞质,它位于次级卵母细胞和透明带之间的卵周间隙内。接着,次级卵母细胞迅速开始第二次减数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

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其中由颗粒细胞衍化而来的颗粒黄体细胞占多数,位于黄体的中央,其胞体较大,呈多边形,染色较浅,分泌黄体酮。由膜细胞衍化来的膜黄体细胞较小,染色较深,数量也少,位于黄体的周边。膜黄体细胞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

4.髓质:结构?

卵巢实质的中央部称髓质。髓质较小,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较多血管及淋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