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问题-1

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by 苏婷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 -
Number of replies: 0

1、自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宫颈除外)在卵巢分泌的激素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

2、参与结构:卵巢、子宫

成分:血液+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活性物质

3、周期主要有:

1)增生期:指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间卵巢内有一些次级卵泡开始生长,向成熟卵泡发育,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由残存的基底层增生修复。至月经周期第14天时,卵巢内通常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子宫内膜随之转入分泌期。

2)分泌期:指月经周期第15~28天。此时黄体形成。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生变厚,此期子宫腺进步变长、弯曲、腺腔扩大,糖原由腺细胞核下区转移到细胞顶部核上区,并以顶浆分泌方式排入腺腔,使腺腔内充满含有糖原等营养物质的黏稠液体。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呈水肿状态。螺旋动脉继续增长变得更弯曲并伸人内膜浅层。基质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到分泌晩期部分细胞增大变圆,胞质内充满糖原和脂滴,称为前蜕膜细胞。妊娠时此细胞变为蜕膜细胞。如未妊娠,内膜功能层将脱落,转入月经期。

3)月经期:指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期由于卵巢月经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骤然下降,引起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子宫腺分泌停止,组织液减少,从而功能层发生萎缩坏死。继而螺旋动脉又突然短暂扩张,致使功能层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积聚在内膜浅部,最后与坏死的内膜一起剥落并经阴道排出,此即月经。在月经期结束之前,内膜基底层残留的子宫腺上皮开始迅速增生,并向子宫腔表面推移,使子宫内膜上皮得到修复。待月经期结束,其他组织也开始增生而转人增生期。

4、调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使腺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可促进卵巢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雌激素。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从月经期转入增生期。当血中的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但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在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卵泡成熟、排卵并形成黄体。黄体产生孕激素和雌激素,可促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变化。当血中的孕激素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黄体生成素的释放,于是黄体发生退化,血中孕激素和雌激素骤然减少,子宫内膜进入月经期。由于血中雌、孕激素的减少,又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促使下丘脑和垂体释放卵泡刺激素,卵泡又开始生长发育。上述循环周而复始,下丘脑垂体有节律地调节卵巢活动周期与子宫内膜周期保持同步变化,以适应排卵受精、胚泡植入和生长发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