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 学习指南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二)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四)掌握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
(五)掌握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六)熟悉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病原学: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三)流行病学
1.流行区。
2.传染源。
3.传播途径:粪便入水,钉螺,接触疫水。
4.人群易感性。
(四)病理
1.发病机制:病变主要由其虫卵引起。
2.病理解剖:结肠病变、肝脏病变、异位损害。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急性血吸虫病。
3.慢性血吸虫病。
4.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5.异位损害:肺、脑。
(六)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粪便:毛蚴孵化法。
3.直肠粘膜活检。
4.免疫学:皮内试验、环卵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5.肝功能试验。
(七)并发症
1.肝硬化并发症。
2.肠道并发症。
(八)诊断依据
(九)鉴别诊断
(十)治疗
1.病原学治疗:吡喹酮。
2.对症治疗。
(十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病牛大规模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粪便管理、水源管理。
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与疫水接触。
三、重点与难点
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
Last modified: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20, 10:23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