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呈球形,较中性粒细胞稍大,直径10-15um,核亦与中性粒细胞相似,为杆状或分叶状,但以2叶核居多。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橘红色、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4-6a,b )。电镜下为圆形和椭圆形的膜包颗粒,内可见细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的致密结晶体(4-6c)。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酷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故亦为溶酶体。

(4-6 嗜酸性粒细胞照片 a图中, 2叶核的嗜酸性粒细胞(E)紧邻中性粒细胞(N)和小淋巴细胞(L. X1500. Wrightb图中,可见即使嗜酸性粒细胞中充满了颗粒,细胞核仍清晰可见。X1500,  Giemsa. C为电镜照片,可见特殊颗粒中有电子密度致密的结晶核心。EG-特殊颗粒,N-胞核,M-线粒体。X20,000)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做变形运动穿越血管壁进人组织,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进行活跃的分泌和吞噬活动细胞颗粒内的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醋酶可分解自三烯,从而抑制机体过敏反应;胞体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接触,促进颗粒内物质释放,直接杀死虫体或虫卵;其吞噬功能主要表现为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该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害。因此,在过敏性疾病或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在组织中可生存8-12天。

最后修改: 2016年07月11日 星期一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