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问题-1

月经的成分、形成和周期

月经的成分、形成和周期

by 林晓彤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 -
Number of replies: 2

    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液(3/4动脉血,1/4静脉血),子宫内膜组织碎片和各种活性酶及生物因子其中纤维蛋白溶解酶使月经血呈液态,不致凝固,前列腺素起收缩子宫的作用。

    青春期,在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不成熟的卵泡逐渐发育,同时合成雌激素。当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之后,卵泡壁塌陷,细胞变大、变黄,称为黄体,它合成雌激素的同时还产生孕激素。随着卵巢的变化,子宫内膜受其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内膜细胞增多、增大,间质内小动脉变得愈加迂曲,呈螺旋状,称为增殖期子宫内膜。

    排卵后,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子宫内膜发生水肿,腺体产生大量粘液及糖原,内膜厚度由1毫米增到6毫米,称为分泌期子宫内膜。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在排卵后14天左右,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此时子宫内膜中的血管收缩,内膜坏死而脱落,引起出血,形成月经。因此,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的长短,一般为21-30天,但因人而异,也有23-45天,甚至3个月或半年为1个周期。只要有规律,一般都属于正常月经。出血的时间一般为2-7天,每一次月经出血总量为30-50ml。

 

In reply to 林晓彤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

回复: 月经的成分、形成和周期

by 基础医学院 董为人 -

宫颈,阴道分泌物或者其脱落细胞或组织,或者其内的微生物……?

In reply to 基础医学院 董为人

回复: 月经的成分、形成和周期

by 徐倩 2015临床医学(八年制) -

1.月经:育龄妇女卵巢的卵泡生长、排卵和黄体形成伴随雌、孕激素分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由此引起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剥脱、出血的现象称为月经。

2.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宫颈除外)在卵巢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出现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第一天起至下一次月经来潮前一天止,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3.参与结构:主要为卵巢与子宫。

4.月经不调的原因:1)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不稳定或是有缺陷,即月经病;2)器质性病变或者药物引起;3)卵巢问题引起;4)过度节食;5)过度吸烟饮酒;6)情绪异常;7)寒冷刺激;8)电磁波因素

5.月经不调的发病机制:月经不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失调,卵泡发育延迟,雌激素水平下降或黄体功能不健或萎缩不全,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子宫内膜增生期延长或呈高度分泌反应,或分泌反应不良,或剥脱不全,从而引起撤退性或突破性子宫出血,主要表现为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间期即经量的异常,综上,月经不调的元凶应为子宫内膜的周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