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王薏琳3200901149 -
回帖数:0

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源性感染、门静脉高压、免疫机制。当细菌感染后,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侵入肠道黏膜或者组织,造成局部的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1)内源性感染: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健康人可在不洁饮食后,通过口鼻部、皮肤等间接感染志贺菌,当患者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后,可造成感染,最终导致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2)门静脉高压:当患者患有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时,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而门静脉高压可能会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胃肠道局部黏膜的循环障碍。并且在患者饮食不洁后,还可诱发胃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胃肠道黏膜的糜烂、溃疡,从而引起细菌性痢疾;

(3)免疫机制:当患者接触了志贺菌感染的患者后,可能会感染细菌,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调整肠道的功能:

(1)一般治疗。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的劳累、紧张。有肠道寄生虫的应驱虫治疗,纠正贫血及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急性发作且大便培养阳性者需要隔离治疗。

(2)抗菌治疗。粪便培养细菌阳性者要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疗程为14天,重复两到三个疗程。但需注意发生肠道菌群紊乱,药物保留灌肠。肠道菌群失调肠功能紊乱,可以选用益生菌类药物。

(3)针灸、理疗、中医辨证论治有利于慢性菌痢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