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复习思考题

细菌性菌痢复习题

细菌性菌痢复习题

邹芳中3210020012 -
回帖数:0
  1.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细菌性痢疾(又称菌痢)主要是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摄入与入侵:通过摄入被志贺氏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细菌抵抗胃酸,穿过小肠,最终定植于结肠。
    • 黏膜侵袭与毒素作用:志贺氏菌具有较强的侵袭力,能穿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进入黏膜下层,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同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如志贺毒素)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增加肠道通透性,导致毒素吸收入血,引发全身症状。
    • 炎症与组织损伤:细菌在结肠内繁殖,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结肠黏膜出现急性炎症性改变,包括充血、水肿、糜烂乃至溃疡形成。这些病理变化可引起腹泻,粪便中可能含有粘液、脓液和血液。
    • 免疫反应:虽然感染后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志贺氏菌群间无交叉保护作用,故易反复感染。
  2.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旨在彻底消除感染、改善肠道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具体原则包括:

    • 一般治疗: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饮食清洁,避免劳累和精神压力。如有肠道寄生虫,应进行驱虫治疗;纠正贫血,增强机体免疫力。
    • 抗菌治疗:根据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通常较长,需14天,必要时重复2-3个疗程。注意观察并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必要时使用药物保留灌肠。
    • 肠道功能调整:对于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可使用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 对症处理:针对症状给予支持治疗,如补充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发热和腹痛等。
    • 物理治疗与中医辅助:可采用针灸、理疗以及中医辨证施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