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复习题

复习题

杨楚喻3210020076 -
回帖数:0

1.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有特异性。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可依据传染期隔离患者。

 

(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②季节性;③地方性;④外来性。

 

(4)感染后免疫:属于特异性、主动、保护性免疫,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持续时间短可出现再感染、重复感染。

 

 

 

2.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均系由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而感染性疾病虽有特定的病原体,但不一定有传染性。

 

 

 

3.什么是感染谱?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特异性免疫功能(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2)隐性感染: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病原体通常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

 

(4)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C以上,24h内体温相差不超过1°C,如伤寒、斑疹伤寒的极期。

 

(2)驰张热:24h内体温相差超过1°C,但均高于正常水平,如败血症、伤寒缓解期、肾综合征出血热

 

(3)间歇热:24h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如疟疾、败血症。

 

(4)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天,自行消退,数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如回归热、霍奇金病。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称为波状热。

 

(5)不规则热:体温无一定规律,见于多种感染性发热。

 

 

 

5.怎样预防传染病?

 

(1)控制传染源:

 

①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

 

②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③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

 

①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②方法:消毒(预防性和疫源性)、杀虫、卫生措施、加强水源和食物的管理。

 

(3)保护易感人群:

 

①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类毒素;

 

②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种球蛋白、高滴度免疫球蛋白;

 

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