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沈群 |
日期 |
20200616 |
课程名称 |
应用学习科学 |
章名称 |
学习科学 |
节名称 |
学习的认知模式 |
知识点 |
意义学习的三种认知过程 |
DEQA |
问题提示 |
我的收获 |
|
Description 描述学到的 (学会简明扼要的表述) |
我学到了什么?(事实、概念、观点、程序、原理、策略)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的感受是什么? (限定50字) |
意义学习包含三种基本认知过程:选择、组织与整合。是个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
|
Explanation 解释学到的 (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关联已知,解释新知) |
我为什么觉得印象深? 我为什么是这种感受? 我由此想到了什么?(野蛮关联、疯狂关联) 和我原有认识有什么冲突? 我能否用旧知解释新知? 我清楚理解意思了吗? 给我哪些提示和启发? (如果解释不清楚,就查阅相关文献。限定100-500字) |
学习是从外部输入开始、意义建构结束的过程。外部信息输入的时候我们其实有选择的,我们只选择那些对我们的生存、兴趣、专业、目标、社交等有意义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层加工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就像拼图,再和原有已知进行联系整合,从而进入长时记忆中。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也会长久稳固。这让我联想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递进过程,数据本身没有意义,但数据的分析对比就产生了有用的信息,而信息之间的连接就形成了知识,新旧知识的整合就会形成智慧,变成人的一种潜意识能力,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解决问题。 |
|
Application 应用学到的 (学以致用,创新思维) |
我可以怎么应用学到的知识?有哪些应用场景? 我还可以由此想到哪些创新的应用?哪些创新的观点?(限定100-500字) |
1这个观点提示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并且和学生的兴趣、专业、目标、社交等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聚焦重点;同时要帮助学生进行信息的组织,比如框架、顺序、前后关联等方法;还要促进和原有知识的整合,比如前述Eexplanation中的关联已知。 2除了在教学设计中使用,还可以在自我学习中使用,比如这个表格的填写就是自我理解整合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整合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形成智慧。 |
|
Question 质疑学到的 (学会质疑和提问) |
我还有什么疑问? 假如......会怎么样? |
意义学习是否必定包含这三种过程呢?组织的作用能否有更清晰的说明? 假如没有组织,只有整合是否也可以完成学习呢?直接把选择的信息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是否可以呢? |
|
Discussion 讨论学到的
(来自同伴的分享评价,学会协作和互相欣赏) |
同伴1 |
|
|
同伴2 |
|
||
同伴3 |
|
||
同伴4 |
|
||
同伴5 |
|
||
同伴6 |
|
||
...... |
|
||
Summary 自我总结 |
从同伴评价以及同伴分享的学习笔记那里又学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启发?疑问得到解答了吗? 本次学习采用了什么好的策略?(想象、连接、比喻、类比......) 写作整理过程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
这样写一遍之后,我对这个意义学习对过程更加清晰了,写的过程不仅需要思考(合理的解释以及质疑提问),还需要查阅一些文献,补充与修正自己的想法。 回过头看看,我用了类比、联想,其实还复习强化了以前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这个写作可能有点费时间,但比起死记硬背,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可以尝试使用的,一定会让自己感觉真的是在学习。 这是一种很好的知识内化的过程(解释、整合),同时也是很好的知识外化的过程(写作成文),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呢。 |
|
备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