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3


贫血概述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步骤,熟悉贫血的概念及分类,了解贫血的治疗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一)贫血的定义、诊断标准。 (二)贫血的分类 形态学分类的主要指标及相应常见贫血类型;病因分类及相应常见贫血类型;临床贫血程度的分级。 (三)临床表现 结合病理生理基础叙述贫血时各器官系统的症状体征,掌握贫血的最常见症状和体征。 (四)诊断 依据贫血的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五)治疗 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贫血的概念、分类,贫血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步骤。 难点:血液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缺铁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特殊表现,熟悉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了解人体内铁代谢过程。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 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铁代谢 铁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来源、吸收、转运、储存、排泄和铁的再利用循环。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除贫血的共性表现之外,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血象与骨髓象的主要特征。血清铁蛋白的意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缺铁程度的三个阶段,掌握缺铁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储存铁)及诊断性试验治疗的反应。病因诊断。与常见的其它几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 (六)治疗 病因治疗。铁剂治疗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七)预防及预后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原则。 难点:人体内铁代谢过程。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了解其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 定义及流行病学。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 (三)临床表现 从再障的病理特征掌握其症状、体征与血象、骨髓象、骨髓活检特征的相关性。再障的主要死亡原因。骨髓扫描、造血祖细胞培养、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等相关检验。 (四)诊断与鉴别 再障诊断标准与分型诊断标准。与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鉴别。 (五)治疗 支持治疗;急性(或重型)再障与慢性再障的治疗原则。 (六)预防和预后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难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五章 溶血性贫血 一、目的和要求: 掌握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熟悉溶血性贫血的概念及临床分类,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 1.病因和临床分类 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1)诊断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2)提示骨髓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3)提示红细胞缺陷、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5.诊断和鉴别诊断 6.治疗 去除病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输血或成份输血、脾切除术及其他治疗。 (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概述 2.发病机制 3.实验室检查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活性测定。 4.各种类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三)血红蛋白病 1.概述 2.海洋性贫血的遗传与发病机制 3.海洋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α海洋性贫血,β海洋性贫血。 4.海洋性贫血的治疗与预防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概述 2.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3.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Coombs试验 4.治疗 糖皮质激素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血红蛋白尿,贫血、感染与出血,血栓形成。 3.实验室检查 酸溶血试验(Ham试验)、CD55、CD59。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血性贫血的概念、临床分类及诊断步骤,常见类型溶血性贫血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难点: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最后修改: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