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 学习指南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传染病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因素。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五)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一)引言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学的定义,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

  传染的概念,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共生状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2.感染后表现

1)被清除与定居。

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四)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五)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2.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3.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染源的定义与种类: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手、用具、玩具;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血制品;土壤。

4.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和易感者的比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八)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

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与复发,后遗症。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类型

(九)传染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资料。

3.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血液、粪便、尿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直接检出,培养或动物接种分离。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体、抗原检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检测。

内镜检查:

影像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十)传染病的治疗

1.一般及支持治疗。

2.对症治疗。

3.病原或特效治疗。

4.并发症治疗。

5.康复治疗。  

6.中医、中药及针炙治疗。

(十一)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接触者的观察与检疫,患者的隔离,携带者的检出与管理,有病动物的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一般卫生措施,消毒与杀虫。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个人防护,药物预防。

三、重点与难点

学习传染病学的重要性,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Last modified: Wednesday, 23 September 2020, 10:14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