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学习指南

细菌性痢疾

一、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志贺菌属的特征。

(二)了解菌痢的流行病学特点。

(三)熟悉菌痢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四)掌握菌痢的诊断依据。

(五)掌握菌痢的治疗方法。

(六)了解菌痢的预防措施。

二、主要内容

(一)概述: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大便。

(二)病原学:痢疾杆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分为四群39个血清型,各群各型之间多无交叉免疫。痢疾杆菌对外界抵抗力。痢疾杆菌的毒素:肠道毒素、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2.传播途径:生活接触、水、食物、苍蝇。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免疫力不持久。

4.流行特征:季节、年龄、菌型。

(四)病理

1.细菌的侵袭力,毒力、数量;人的全身和局部抵抗力。

2.细菌毒素的作用:全身及局部反应。

3.乙状结肠与直肠为主的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4.中毒性菌痢:与个体反应性有关。

(五)临床表现

1.潜伏期。

2.急性期

1)普通型(典型):急性发作、发热、腹痛、腹泻、腹部压痛、里急后重、大便性状及次数。

2)轻型。

3)中毒型:2~7岁多见,急骤起病,严重毒血症、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循环和呼吸抑制,肠道症状轻或无。

3.慢性期:病程超过2个月,慢性变的因素。

1)慢性迁延型。

2)慢性隐匿型。

3)急性发作型。

(六)实验室检查。

1.血象。

2.粪便

1)外观及显微镜检查。

2)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

3)慢性期可行乙状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

(七)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九)鉴别诊断

1.急性期:阿米巴痢疾,急性坏死出血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轻型霍乱

2.慢性期: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直肠癌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

3.中毒型:主要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十)治疗

1.急性期

1)一般治疗:隔离、饮食及输液。

2)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磺胺制剂:SMZ-TMP

氨基甙类药物: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中医中药。

2.慢性期:联合用药,药物灌肠疗法。

3.中毒型

1)病原治疗:头孢菌素类药物、氨苄西林等。

2)高热、惊厥治疗:人工冬眠疗法。

3)循环衰竭治疗。

4)呼吸衰竭治疗。

(十一)预防

三、重点与难点

发病原理,各临床类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

Last modified: Monday, 4 January 2021, 6: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