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最初是通过小鼠脾集落和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证实的(图4-14)。

(图4-14 脾集落生成实验)

造血祖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也称定向干细胞。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下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同的祖细胞,在机体发生炎症时,炎症部位的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能刺激骨髓中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和释放入血。巨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需在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下形成巨核细胞集落,最终产生血小板。

3.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其形态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①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常染色质由多变少,核的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③胞质由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如粒细胞的特殊颗粒、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均从无到有,逐渐增多。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红细胞系发生历经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后者脱去胞核成为网织红细胞,最终成为成熟红细胞。其形态学变化见表4-1,图4-15,图4-16,图4-17.

表4-1 红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

胞体

胞核

胞质

分裂能力

大小(um)

形状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比

嗜碱性

着色

血红蛋白

原始

原红细胞

14-22

细丝状

2-3

>3/4

墨水蓝

幼稚

早幼红细胞

11-19

粗粒状

偶见

>1/2

较强

墨水蓝

开始出现

中幼红细胞

10-14

粗块状

消失

约1/2

减弱

多染性

增多

晚幼红细胞

9-12

致密块

消失

更小

大量

成熟

网织红细胞

7-9

双凹圆盘状

大量

红细胞

7.5

双凹圆盘状

大量

 

  • 图4-15 红骨髓电镜照片,示红细胞成熟的4个阶段 (E1-原红细胞,E2-早幼红, E3-中幼红, E4-晚幼红). 随着细胞成熟,染色质逐步致密;随着血红蛋白的增加,胞质电子密度逐步增加;线粒体(M)逐步减少。 x11,000.
  • 图4-16 (a)骨髓涂片示红系的几个阶段。P-原红细胞;B-早幼红;Pe-中幼红;Lpe-晚期中幼红;Oe-晚幼红。Wright染色,X1400;  (b)血涂片示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X1400

  • 图4-17骨髓。左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圈内);周围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中性粒( △示)。品红-甲苯胺蓝染色( Pararosaniline–toluidine blue ,PT). x400;右图:破折线圈内示红系发生。箭头处示成红细胞正脱去胞核。三角形箭头示有丝分裂的细胞。视野正中央可见巨核细胞。Giemsa 染色。X400.

     

    粒细胞系发生:三种粒细胞虽有各自的造血祖细胞,但它们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都历经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进而分化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其形态学变化见表4-2,图4-18,4-19,4-20,4-21.

     

     

    表4-2 粒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发育阶段和名称

    胞体

    胞核

    胞质

     

    分裂能力

    大小(um)

    形状

    形状

    染色质

    核仁

    核质比

    嗜碱性

    着色

    嗜天晴颗粒

    特殊颗粒

    原始

    原粒细胞

    11-18

    细网状

    2-6

    >3/4

    天蓝

    幼稚

    早幼粒细胞

    13-20

    卵圆

    粗网状

    偶见

    >1/2

    减弱

    淡蓝

    大量

    少量

    中幼粒细胞

    11-16

    半圆

    网块状

    消失

    约1/2

    浅蓝

    增多

    晚幼粒细胞

    10-15

    肾形

    致密块

    消失

    <1/2

    极弱

    淡红

    明显

    成熟

    杆状核粒细胞

    10-15

    带状

    粗块状

    消失

    >1/3

    淡红

    大量

    分叶核粒细胞

    10-15

    分叶

    粗块状

    消失

    更小

    淡红

    大量

     

  • 图4-18 粒细胞发育不同阶段颗粒成熟示意图。粒细胞发生过程中除了形态学改变外,还伴随着颗粒的变化。

图4-19 正常骨髓内的中幼粒细胞(过氧化物酶免疫电镜),可见过氧化物酶阳性的嗜天青颗粒(AG)和过氧化物酶阴性的特殊颗粒(SG). x15,000.

图4-20 骨髓涂片显示粒系主要的细胞:MB-原粒细胞;1-早幼粒;2-中幼粒;3-中幼粒晚期;4-晚幼粒;5-杆状核中性粒细胞;6-近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早期阶段可见浅染的核仁(N)。插入图:EM-嗜酸性中幼粒;Emm-嗜酸性晚幼粒。这2个细胞可见染色深浅不一的特殊颗粒。还可见到成红细胞(Oe)和淋巴细胞(L)。Wright染色,X1400。

  • 图4-21 骨髓显微照片,破折线右边示粒系发生。可见细胞胞质内有大而深染的嗜天青颗粒以及小而浅染的特殊颗粒,因而处于中幼粒阶段。破折线左边示红系发生,箭头示有丝分裂的细胞,三角形箭头示浆细胞。Giemsa染色。x400.

 

单核细胞系发生: 单核细胞起源于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经原单核细胞( monoblast)、幼单核细胞(promonocyte)变成成熟的单核细胞。骨髓中单核细胞的储存量不多,一旦机体需要,幼单核细胞即加速分裂增殖以提供足量的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进人组织转变成巨噬细胞,其寿命从数月至数年不等,约有10%的巨噬细胞仍能复制DNA并有增殖能力。

淋巴细胞系发生:淋巴细胞发生和形态演变  淋巴细胞起源于淋巴系祖细胞,又称淋巴干细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迁人胸腺后,发育成早期胸腺细胞,继血增殖,开始出现T抗原受体,且渐表达CD4和CD8抗原。其中有95%的胸腺细胞凋亡,仅有5%的胸腺细胞经选定继续分化,进一步成熟为处女型T细胞。

胸腺培养的处女型T细胞经血液运输至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另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先分化成前B细胞,经儿次分裂后胞质内已开始合成膜抗体分子,继续分裂成为处女型B细胞,处女型B细胞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周围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形成单克隆细胞群。此外,还可在抗原的刺激下出现小淋巴细胞母细胞化和单株增殖过程,形成单克隆细胞群。淋巴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形成多种淋巴细胞亚群,这些亚群的形态结构变化小明显,主要表现为细胞膜抗体标志及其功能状态的变化。一部分淋巴性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进入胸腺皮质,分化为T细胞,一部分在骨髓内发育为B细胞和NK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系发生:原巨核细胞经幼巨核细胞,发育为巨核细胞。巨核细胞为8~32倍体,体积很大,呈不规则形,核大呈分叶状,胞质含大量血小板颗粒。巨核细胞的膜内陷形成分隔小管,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小区脱落后成为血小板。图4-22,23,24,25.

图4-22 红骨髓血窦示意图:巨核细胞的突起穿过血窦壁,释放血小板至血窦内。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变形进入血窦。

图4-23 巨核细胞电镜照片。N-细胞核;G-血小板颗粒;D-分隔小管。 X10,000.

图4-24 骨髓涂片示巨核细胞。(a) Mb-原巨核细胞(胞质噬碱性强);(b) M-巨核细胞(体积更大,胞质噬碱性稍弱)。 Wright染色,X1400

图4-25 红骨髓切片示巨核细胞各阶段 (1-原巨核细胞,2,3-幼巨核细胞;4-成熟巨核细胞), 脂肪细胞(*)和血窦(△示)。PT染色,X200。

Last modified: Thursday, 14 July 2016, 11:48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