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及应对策略

2-1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及应对策略

汪晓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014/3/27

2013年,我们与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合作,选了五所学校(三所小学和两所中学)开展翻转课堂的实践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对翻转课堂的理解逐步由模糊到清晰、由理念到方法,摸索了一套在中小学实施翻转课堂的办法。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在此与各位同仁做个探讨。

u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有何不同?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基本上包含“前置学习——反馈分析——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即学生通过前置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教师通过对习题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根据这些反馈分析的结果来设计课堂讨论和讲解活动,从而达到“答疑解惑”和引导学生总结提升的目标。

翻转课堂的观念和基本操作模式讲起来并不复杂,大多数老师也能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多少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导致教学的偏差。

比如,在制作给学生前置学习中观看的微课时,不少老师抱怨微课的时长很难控制,“因为要在十分钟内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实在是有难度”。这反映出老师仍然抱有“不讲学生就不会”的传统教学理念,总是想先给学生讲一遍。而翻转课堂的精髓之一恰恰是要给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思考、充分认知,任何试图给学生“灌输”结论的做法都是与此相违背的。

又如,“总结提升”环节的设计,是建立在对学习内容的分层思考和学生实际学习进展分析的基础上的,学生已掌握的部分,课堂中可不再讲解。但仍有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不够,喜欢按照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设计课堂讨论。这有时是由于技术性的障碍(如无法及时获取学生作业)所导致,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缺乏这种基于作业分析来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因为这种设计个性化较强,不太容易参考到其他教师的做法。

再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教师在引导讨论时总希望按照自己既定的结论去教导学生,不能根据学生的问答动态生成引导的策略,常给人略显生硬的感觉,而这种动态生成的能力在传统课堂中是较难得到训练的。另外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比较注重每堂课的“双基”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在翻转课堂的研讨环节,这种现象依然比较普遍,这就限制了翻转课堂的作用。

在项目的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行为的改变远比观念的传播要困难得多,一位教师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把翻转课堂的流程搞清楚,但却可能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从传统教学的惯性中走出来,实施真正的翻转课堂。

u 翻转课堂可行吗?

这几乎是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最实际和最基础的问题。这个问题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小问题:

ü  “我们学校没有条件来实施翻转课堂”

这里的条件主要是指软硬件条件,即有没有视频服务器和学习平台、机房够不够用等。

有位校长在实施翻转课堂前专门找到我,让我帮她们做一个服务器的采购方案,因为她觉得要给学生看微课,需要有视频服务器,还需要有学习平台。我们的项目会为学校免费提供专用服务器和平台,不需要学校自己建,但对于其他准备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的学校,我也不赞同购买服务器。其实有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直接用U盘将微课视频拷贝给学生,或者用网络机房自带的管理平台发送微课到到学生机上,或者直接将微课上传到免费的视频网站让学生回家看。自建服务器来支撑翻转课堂,在我看来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至少在刚开始不必这么做。

ü  “家长不让学生上网,我们的学生也不具备自学的能力”

国外翻转课堂的做法,基本上是学生在家观看微课和学习资源,但对中国的家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家里未必都有电脑,二是多数家长对孩子上网都持警惕态度。在我们的项目中,存在三种操作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一种是“家校翻”。即和国外的做法一样,学生在家看微课、做练习,到课堂上讨论。不同的是,教师把微课和学习资源发给家长,由家长放给孩子看。这种做法需要家庭具备电脑,且家长本身对电脑操作比较熟悉。这样做的一个额外好处是,家长会知道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播放微课的时候还可对孩子做一些辅导。但对家长的观念、能力和时间都有一定要求,适合较发达地区。

第二种是“校内翻”。即前置学习和课堂讨论都在学校内完成,只不过分成两次课来做。第一次课在机房看微课和学习资源,第二次课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这里说的两次课可以不连堂)。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生回家不用上网,避免了家长的担忧,而且还可以按照既有的课表开展教学,不需要调课,是一种阻力最小的改革方式。麻烦的地方是,需要教师对教学进度做一定调整,一次需要准备两个单元(两节课)的内容,学生两个单元一起学,否则教学进度跟不上。这是我们首推的做法,适用面较广。

第三种是“课内翻”。即前半节课看微课和做练习,后半节课讨论。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操作比较便利,教师自己就可以掌控。不足是对软硬件环境要求较高,学生最好是用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一般的网络机房不太适合讨论)。另外,由于学生的练习结果需要即时分析,所以最好有软件平台能支撑练习和结果分析。此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能快速根据练习分析的结果来调整后半节课的安排。这种做法比较适用于有较好软硬件平台支撑的经验型教师。

ü  “翻转课堂对文科也许有用,但对我们理科不适用”

实际上,如果我讲座中举的是理科的例子,教文科的老师们也会提出类似的问题。

翻转课堂最早的实践来自于高中的化学课,所以肯定是适用于理科课程的,我们项目中的实验学科既有文科也有理科。从我们在多地参与的翻转课堂实践看,人数最多的是数学教师,而实现了翻转课堂常态化的又是一位政治老师,我本人在自己的大学教学中也多次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既有理论课也有技术课)。因此,在我看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可以适用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教学。

当然,在不同的学科,适用的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会略有不同,目前还很难对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环境下的教学给出适用翻转课堂的证明,但这也许正是我们实践和研究的机会吧。

u 翻转课堂会否增加师生负担?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在家学习,课堂上的时间又不会减少,咋看之下,确实会给人以加重学习负担的感觉。但实际上,由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学生在课后几乎不需要做太多的巩固练习,这就相当于把原来课后作业的时间提前到课前预习,总体上来看,学生并没有增加学习负担。如果按照前述“校内翻”的模式,学生前置学习的时间也在课堂内,那就更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了。

当然,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也有一个过程,毕竟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老师划重点和给结论,突然之间要自己去寻求答案,既会觉得麻烦,也容易遭遇挫折。

有趣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刚开始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兴趣,因为有视频看、学习形式也不同。但几次之后,随着新奇性的下降,学习积极性则会受到一定影响,有时甚至会觉得麻烦。再往后,学生慢慢适应了这种方式,自己的能力也提升了,对翻转课堂的支持又会有所上升。所以,学生也需要一个适应期。

但对于老师而言,的确会增加一定的负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资源的制作。资源包括微课和其他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材料。尽管微课在国内很火,但适用的微课并不多,尤其是适用于自己学生的微课不多,基本上要靠教师制作。加之教师本身对微课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包括选点、设计和录制都需要逐步完善,因此录一节三五分钟的微课花几个小时也属正常,这是目前占用教师时间较多的一块工作。其他一些学习材料,也与传统的教学资源不同,是提供给学生看,直接支撑学生学习过程的,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对现存的资源进行加工和改造,才能变成适用于学生的资源。

二是学习指导的设计。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不是简单地看微课,教师若只提供几节微课给学生看,学生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习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设计出合理、有趣的任务,并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微课和其他资源),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同时达成学习目标。这种学习指导的设计是很多老师不擅长的,甚至可以说,很多老师还不会写学习指导,因为他们常常把给学生看的学习指导写成给教师看的教案。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很无趣,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许多教师所不擅长的。

三是练习的设计。翻转课堂中的练习不仅要完成传统练习的任务,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练习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和安排。例如选择题,每个备选项都要是学生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并且能反映出一定的认知偏差。只有这样的习题,教师拿到统计结果后,才能判断出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出了错,这些错误又是由于怎样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从而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课堂讨论的话题和流程,并有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当然,随着翻转课堂实践范围和深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这项改革中来并充分开展合作,上述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缓解。这是改革初期无法避免的阵痛。

u 翻转课堂最大的困难在哪?

无论从我自己在大学课堂的实践来看,还是从我所指导的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来看,要实施翻转课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你需要协调很多关系、争取各方支持才能完成翻转课堂。对于尚未开展实践或刚开始实践的老师,机房、平台、资源等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要真正提升翻转课堂效果的老师,我觉得最重要的困难有两个:一是学习活动的设计,二是个性化指导需求的满足。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主要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编排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通常也是按照这个结构来讲解。但是,学科的知识体系是诸多学科专家在经过长期研究后慢慢总结出来的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关联为核心内容的,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表述的逻辑。而学生在认知一个事物的时候,却是以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认知对象的,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这种认知的过程与知识表述的逻辑并不完全一致。按照表述的逻辑来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的逻辑,二者之间总存在着一些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步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升总结出相关知识的结构——学习指导就是用来引导和支撑学生思考的——这种发现的过程才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但翻转课堂的这种作用,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种必然性。

有一次,在我们项目的研讨中,老师们热烈地讨论,如何让学生看微课时知道划重点,他们甚至分享了一些经验,比如告诉学生“当老师的语速放慢、语气加重时,就要注意这是重点了”,或者“ppt里有些字体加粗、标红的,那一般都是重点,要抄下来”…

重点难道是要告诉学生的吗?重点难道不应该是学生学完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吗?靠提示重点来要求学生记忆,是无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知识与结构的。但这正是许多教师习以为常的做法,这说明部分教师对待教学的看法依然是“把知识印在学生头脑中”而不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

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最大的冲击,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而其在国内实施的最大难度,也在于此。毕竟,我们的老师习惯了按照知识表述的逻辑去讲解,而不擅长依据学生发现的逻辑将知识打散并用一个真实有趣的任务将这些知识重新组装起来。

回顾过去十年的教育改革,“以生为本”、“导学案”、“探究学习”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名词,并没有真正实现变革课堂教学的目标,这也反映出教学改革在教育传统和现实条件双重夹击下的艰难处境。翻转课堂能否“翻转”这一现状,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另一个翻转课堂实施的困难在于,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传统课堂中,学生虽然也会有个性化的学习困惑,但为了保障教学进度的顺利实施,我们一般会忽视这些个性化的问题,甚至不允许他们表达。翻转课堂中,由于存在前置学习和练习环节,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被进一步明确,因而学生期望获得问题解答的欲望更加强烈,如果不能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后续的学习恐怕就不愿意参加了。

欧美发达国家,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因为他们的学习任务没那么重、班额比较小、师资力量比较充裕(有些课堂还配有助教),而国内动辄五六十人的班额,单靠教师一个一个指导恐怕是行不通的。

解决的思路有两个:一是多做微课,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成微课,让学生自己选看。但这需要大量的优质微课,短期内无法解决。二是采取同侪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部分的工作,已经有不少实践,如“小组合作学习”、“练评讲教育模式”等,但对于多数教师,在这方面的办法和能力还显不足,至少在我们的项目里,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总体而言,翻转课堂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我依然愿意去做。原因很简单,因为它能帮助我提升教学效果——我曾经靠它将学生对我教学的满意度由85分提升到96分(满分为100分)。但无论看多少文章、听多少讲座,都不如动手去试下。试过,才知道它的味道。

最后修改: 2016年02月24日 星期三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