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病学 25秋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概要
一、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医学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器质性、结构性或生理性的病变。
1. 核心关注点:
· “硬件”问题: 就像电脑的硬件(如硬盘、内存、CPU)损坏。关注大脑、脊髓、神经、肌肉的解剖结构、生化、电生理异常。
· 目标: 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2. 主要疾病范畴:
·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脑出血(俗称“中风”)。
· 癫痫: 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疾病。
·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渐冻症”)。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炎、脑膜炎。
·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
· 周围神经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头痛与疼痛: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
· 肌肉疾病: 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
· 睡眠障碍: 失眠、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
3. 主要诊断工具:
· 影像学: 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最重要)、血管造影(DSA, CTA, MRA)。
· 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肌电图(EMG)、诱发电位(EP)。
·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用于诊断感染、炎症等。
·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评估意识、语言、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功能。
4. 主要治疗手段:
· 药物治疗(如溶栓药、抗癫痫药、抗震颤麻痹药)。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
· 手术治疗(如脑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DBS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
二、 精神病学
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医学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功能紊乱。
1. 核心关注点:
· “软件”问题: 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驱动程序或应用程序出现错误。关注心智、情绪、认知和行为功能。
· 目标: 缓解精神症状,促进心理社会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 主要疾病范畴(按ICD-11或DSM-5分类):
·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以幻觉、妄想、思维紊乱为主要特征。
· 抑郁障碍: 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
· 双相及相关障碍: 情绪在抑郁和躁狂/轻躁狂之间交替。
· 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惧症、强迫症(OCD)。
·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酒精、毒品依赖等。
· 神经发育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 人格障碍: 长期、僵化且适应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3. 主要诊断工具:
· 精神检查: 核心方法,通过与患者面谈,评估其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等。
· 心理评估量表: 如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MMSE/MoCA认知筛查量表。
· 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排除由神经系统或躯体疾病(如甲亢、脑肿瘤)引起的精神症状。
4. 主要治疗手段:
· 心理治疗: 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精神分析疗法、家庭治疗。
·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
· 物理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用于严重抑郁、躁狂等)、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 康复与社会支持: 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
三、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与联系
特征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核心对象 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的结构/功能 心智功能(思维、情感、行为)
疾病模型 器质性、生物性为主 生物-心理-社会多元模型
主要诊断方法 客观检查(MRI, EEG, EMG) 主观评估(精神检查、病史、量表)
主要治疗 药物、手术、康复 心理治疗、药物、物理治疗
联系与交叉 紧密交叉,不可截然分开
交叉领域(心身关联的体现):
·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肿瘤、脑炎、卒中后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直接导致的精神症状。
· 心身疾病: 长期焦虑、抑郁可诱发或加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
· 功能性脑疾病: 如强迫症、PTSD,现已发现其存在大脑回路和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
· 行为神经病学/神经精神医学: 专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伴随的精神行为问题,是两学科交叉的典型代表。
总结来说,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致力于理解和管理最复杂的人体系统——大脑及其功能。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大脑的生物学改变会影响心智,而心理活动同样会作用于大脑的生物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