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 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 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
①流行性:散发-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一般发病水平;流行-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大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②季节性;
③地方性;
④人群:年龄、性别 、职业
(4)有感染后免疫力:人体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 (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3.什么是感染谱?
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部分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4)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⑴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⑵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⑶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⑷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⑸不规则热。发热病人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5. 怎样预防传染病?
(1)隔离传染源
及时治疗患者;避免患者与其他人员接触; 做好患者所在环境、使用过物品的清洁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空气传播途径:注意少去公众场所、保持室内通风、戴口罩、勤洗手等。
切断水传播途径:注意饮水卫生,如不喝生水。
切断食物传播途径:不吃腐烂变质食物,饭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切断接触传播途径:加强个人卫生,改善卫生条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切断血液/体液传播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杜绝不洁血液感染,避免母婴传播等。
切断虫媒传播途径:注意做好防蚊、蚤、螨等工作,减少被叮咬机会。
(3)保护易感人群
关键是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均衡营外,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针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可采取接种疫苗来保护易感人群;针对有药物预防的传染病,可采取预防性服药来保护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