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赵同乐3200901221 -
回帖数:0

1.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看而应综合考虑。

(1)有病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历史上许多传染病都是先认识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然后才认识其病原体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传染病病原体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未被认识或证实的传染病病原体仍在被发现、被证实。
(2)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例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须隔离;后者有传染性,必须隔离。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通过一定的途径感染易感者。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患者期限的依据之
(3)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条件,并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使三者联系起来才能形成流行过程,否则不会发生流行。流行过程所表现的特征因病种的不同而异。如血吸虫病只呈地方性流行,获得新变异的流行性感冒往往流行规模较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家庭聚集性等。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处于常年水平且发病相互无联系时称为散发;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局部地区、短时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传染病病例,并有共同来源的情况称为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等可知其是否具有免疫力。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注射抗体或从母体胎盘转移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力都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行性感冒)。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如菌痢、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病)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等)。

 

2.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相同点:都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疾病
不同点:传染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

 

3. 什么是感染谱:

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相互之间的作用。由于适应程度不同,在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可产生各种不同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感染谱 。

(1)病原体被清除:无症状,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实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隐性感染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部分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
(4)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1)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高热持续达数天或数周,而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高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见于血症等。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 relapsing fever ):是指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退热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再出现高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
5)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是指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结核病等。

5.怎样预防传染病:

(1)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观察,并适当作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
应尽可能地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
对动物传染源,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者则设法消灭焚毁。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就是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和媒介昆虫、消除传播因子或使其无害化所采取的措施。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个方面。非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和提高生活水平等,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接种各种疫苗、菌苗、类毒素之后可使机体具有对抗相应的病毒、细菌和毒素等的特异性主动免疫能力。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抗毒素后,可使机体具有一时性的特异性被动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