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如下。
(1)有病原体(pathogen):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
(2)有传染性(infectivity):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包括:
1)流行性: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
2)季节性:主要原因为气温的高低和昆虫媒介的有无。
3)地方性:与中间宿主的存在、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原因相关。
4)外来性:指从国外或外地通过外来人口或物品传人的传染病。
(4)有感染后免疫(immunity):指人类罹患某种传染病后,产生的针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通常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特续时间长,可以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通常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有例外(如伤寒)。蠕虫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可发生重复感染。
2.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疾病分为无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和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后者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传染病可在人群中传播并造成流行,流行可以被有效控制。传染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
3.什么是感染谱?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是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包括清楚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和潜伏性感染。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1)稽留热(sustained fever):体温升高超过39℃且24h内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弛缓期)、肾综合性出血热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4)回归热(relapsing fever):指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undulant fever)。
(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是指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5. 怎样预防传染病?
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综合性措施。
(1)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惠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
(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