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课后复习题

杨楠3200901158 -
回帖数:0

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个特征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特异性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如细菌、病毒,也可以是寄生虫;第二个特征是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的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需要隔离;第三个特征是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有这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够构成传染和流行;第四个特征是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在接触传染病原体之后,都能产生出针对这种病原体或者针对这种病原体毒素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也就是产生特性的抗体,有的抗体是具有保护性的,如乙肝表面抗体;有的抗体不具有保护性,只是作为诊断这种疾病的依据,如艾滋病抗体。
2. 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均系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病则是指由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是感染性疾病的一部分。而感染性疾病虽有特定的病原体,但不一定有传染性。
3. 感染谱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感染谱可分为以三种类型,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4. 弛张热:临床上常叫做“败血症热型”,具体表现为:体温常在39℃以上,并且相对波动幅度大,一般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是,24小时体温都在正常体温之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等。稽留热:体温一般维持在39℃到40℃之间,一般持续数天,甚至数周。一般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常见于:伤寒,斑疹伤寒。间歇热:一般表现为体温骤然升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然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一般间歇期可以持续一天,或者是数天。高热期和体温正常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波状热:一般表现为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持续数天后,体温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正常体温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这样多次反复。常见于:布鲁菌感染。
5. 第一个,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传染源,进行管理。第二个,切断传播途径。就是对于各种传染病,尤其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隔离和消毒。隔离一般分为严密隔离,主要是对强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像鼠疫和霍乱、狂犬病等。2、呼吸道隔离。3、消化道隔离。4、血液及体液的隔离。5.接触隔离。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消毒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第三个,保护易感者,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特性和非特性两方面。非特性保护是易感人群,措施包括,改善营养、锻炼身体、提高生活水准等,可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保护好易感人群,避免与患者接触。特性保护是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是指采取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性免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