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by 雷涛 2019生物医学工程(5班) -
Number of replies: 0

概述: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是因铜转运ATP酶β(ATP7B)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该疾病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易漏诊和误诊。

一、临床表现

    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受累。肝脏受累为主要表现着发病相对较早(>2岁就可能发病),神经系统病变出现相对较晚(通常>15岁);此外,还可出现眼部异常、溶血、肾损伤、骨关节异常等多种临床表现。

1.肝损害:可表现为无症状、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较少见,更多是慢+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约35%-45%患者在诊断WD时即存在肝硬化)。

2.神经精神系统表现:①锥体外系功能障碍为主:肌张力障碍(常见,早期可为局灶性节段性,随疾病进展而恶化,晚期常并发机体严重痉挛,构音障碍常见)、震颤(可在休息或活动时发生,表现为特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严重的姿势性震颤可呈“扑翼样震颤”而与肝性脑病等难以区分)、肢体僵硬和动作迟缓;②精神行为异常:情感障碍是最常见表现,还可有人格改变、抑郁、认知变化和焦虑等;青少年可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情绪波动等老年患者可表现为类偏执妄想、精神分裂症样表现、抑郁状态等;③其它少见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共济失调等;也有少数表现为癫痫。

3.眼部表现(裂隙灯下):①K-F环:为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是WD的典型特征之一;②葵花样白内障:为铜沉积于晶状体所致,较为少见。

4.溶血:过多的铜离子损伤红细胞膜而发生的Coombs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可表现为急性发作/阵发性/慢性;WD引起的ALF(急性肝衰竭)常合并溶血性贫血。

5.其它:①肾损害:肾小管损害为主,可表现为镜下血尿和肾结石;肾小球损害则更多鉴于螯合剂治疗的并发症;②骨关节损害:不常见,可能与钙磷代谢紊乱相关;③心脏损伤、内分泌异常、皮肤损害等。

二、诊断标准

    对于存早任何不明原因肝病表现、神经症状(尤其是锥体外系症状)或精神症状的患者,均应考虑WD可能。我国2022年版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总分≥4分可确诊,3分为疑诊,≤2分为排除性诊断。

三、治疗原则

    WD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约80%-85%接受治疗的WD患者长期预后良好;且病情严重不是抗铜治疗的禁忌证。

1.药物治疗:①增加尿铜排泄 的药物(铜螯合剂):D-青霉胺(价格低,但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风险高,严重神经症状患者慎用)、二巯丙磺酸钠(水溶性好,显著促进重金属排泄,驱铜效果为青霉胺的2.6倍儿不良反应少)、二巯丁二酸(广谱重金属螯合剂,具一定脂溶性,能进入血脑屏障)、曲恩汀;②阻止铜吸收的药物:锌剂(长期疗效可靠但作用缓慢)、四硫代钼酸铵(强效、速效抗铜剂,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2.对症治疗:肝损害患者可适当给予保肝治疗。神经精神症状患者可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对症治疗:如肌张力障碍和肢体僵硬者可选用金刚烷胺、苯海索、复方多巴类制剂、巴氯芬等;震颤可选用苯海索、复方多巴类制剂等;舞蹈样动作和手足徐动症可选用氯硝西泮、氟哌啶醇;兴奋躁狂者可选用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和氯氮平等;淡漠、抑郁的患者可用抗抑郁药物;存在神经精神症状者,根据个体情况可进行康复治疗。

3.肝移植:肝移植植入正常肝脏可以为WD患者提供正常的ATP7B蛋白,纠正铜代谢缺陷病逐渐逆转肝外铜沉积,使患者肝脏功能恢复正常,减轻门脉高压。

4.饮食: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出现病控制疾病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5.监测:W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治疗监测。前3个月1-2次/月,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凝血、24h尿铜、血清铜、铜蓝蛋白、血清游离铜等,锌剂治疗患者尚需监测尿锌)变化,来评估治疗有效性、依从性,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病情好转后1次/1-3月,维持治疗期1-2次/年。K-F环应每年评估。建议肝脾超声/6月。以神经系统为主要变现的患者,在治疗前应使用统一威尔逊病评定量表(unified Wilson disease rating scale,UWDRS)及改良Rankin评分(mRS)来评估神经精神症状严重程度,MRI检查可用于评估患者脑部器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并用于病情监测,来判断症状改善和加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