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表现:
- 本病多在40岁以前发病,男女均见。少数猝死于急性重型肝炎,也有患慢性肝炎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者占一半左右。
- 神经精神症状:常为一侧或双侧肢体肌强直、不规则震颤、动作减少或以舞蹈、手足徐动和张力不全、躯干扭动,张口以及头后仰或歪斜等很不规则的不自主运动。
- 肝脏症状:肝功能不全的表现。
- 眼部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95%以上的病人可出现此环。
- 其他:肾损害、骨质疏松、皮肤色素沉着等。
2. 诊断标准:
a.不明原因肝病和(或)椎体外系症状
b.铜蓝蛋白<210mg/L
c.K-F环(+)
d.尿铜>100μg/24h
e.驱铜试验>1500μg/24h
f.头部影像学检查(+)
标准:
6项中>4项
铜蓝蛋白<150+ac/af
无黄疸疑似病例,肝铜>250μg/g干重
高度疑似病例,诊断性治疗
3.治疗原则
- 肝豆状核变性为可治性疾病,治疗越早,预后越好。治疗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的沉积,以恢复和改善正常功能。
- 低铜饮食;
- 促进铜排出:D-青霉胺是最常用的药物剂量为每日20mg/kg,分次口服,治疗期间应监测铜,可根据尿铜及临床症状调整用药;
- 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常用硫酸锌(每100mg含元素20mg),每日口服量以相当于50mg锌为宜,分2~3次,餐间服用;
- 其他支持治疗:肝功能受损、高铜血症可输入白蛋白;左旋多巴可改善精神症状。
- 经上述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肝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