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肝衰竭是指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导致肝脏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者出现失代偿,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包括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根据发病时间,肝衰竭可以分为急性肝功能衰竭(14天以内出现)、亚急性肝衰竭(2周到24周出现)以及慢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硬化基础上出现)。
(2)诊断:诊断标准根据肝衰竭类型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是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有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是急性起病,2~26周出现极度乏力、腹胀、恶心等症状,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总胆红素≥10倍正常上限。
3.慢性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是有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素乱、感染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4.慢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是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血清总胆红素。
(3)治疗原则:1.综合管理;2.病因的药物治疗;3.预防并发症;4治疗并发症;5.器官支持疗法;6.肝脏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