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由肝损伤驱动导致多器官损伤或衰竭,短期内有较高病死率。
诊断:肝损伤、肝病基础、急性打击因素、器官损伤/衰竭个数-程度、短期病死率预测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有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17.1μmol/L,肝脏进行性缩小。
亚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26周出现极度乏力、腹胀、恶心等症状,
凝血酶原活动度≤40%,血清总胆红素≥10倍正常上限。
慢性加急性或者亚急性肝衰竭: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
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素乱、感染等,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
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缓慢出现肝功能进行性减退,血清总胆红素。
治疗:综合管理-保证热量供给,适当补充钠、钾离子,控制血糖,宁高勿低,全身护理,间断评估患者病情
对因药物-HBV,恩替卡韦
HSV,阿昔洛韦
MCV,更昔洛韦
自身免疫、酒精肝,糖皮质激素
药物肝损,停药、N-乙酰半胱氨酸
蘑菇中毒,活性炭、N-乙酰半胱氨酸
肝豆状核变性,青霉胺
肝吸虫,吡喹酮
并发症-预防:肝性脑病,肠道清洁、酸化,低蛋白饮食,控制感染、体温
急性肾损,谨慎利尿剂/肾毒性药物,补充白蛋白、控制感染
出血,减少侵袭操作、输血
腹腔感染,口服抗生素(肠道不吸收)
肺部感染,环境、口腔清洁
循环障碍,控制感染,液体出入平衡
并发症-治疗:肝性脑病,甘露醇/白蛋白(水肿);乳果糖/支链氨基酸(分流)
急性肾损,停用肾损药物,大剂量白蛋白、治疗感染
出血,输血,血小板、冷沉淀
腹腔感染,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白蛋白
肺部感染,抗菌素/抗真菌治疗、吸氧、呼吸机
循环障碍,补液、控制感染、血管活性药物
器官支持;肝脏移植-(干细胞、部分肝脏)
预防:避免有害因素-对乙酰氨基酚、毒蘑菇、酒精、热射病
积极治疗慢性肝病-抗病毒、戒酒
预防急性打击-不停用抗乙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