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包括:
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必要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发病率为一般水平)、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超出国界或洲界)、暴发流行(发病集中于短时间内);可有季节性、地区性和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等)的分布特征。
感染后免疫:人类罹患传染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染,有些则不能甚至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往往保持终身,但有例外(如流感)。
2.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如下:
相同点:
病原体: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能够通过某种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感染性疾病中的一部分也具有传染性,比如病毒性感冒等。
不同点: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而感染性疾病则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未必具有传染性。
病因:传染病的病因是特定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而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则更加广泛,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症状: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症状都因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传染病的症状通常更加明显和严重。传染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而感染性疾病的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这取决于感染病原体的类型和感染程度。
治疗难度:传染病的治疗难度相对比较大,需要的治疗时间也比较长。这是因为传染病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进行治疗,而且病原体的传播和变异也可能增加治疗的难度。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时间相对较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容易治愈。
3.感染谱是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感染谱可分为三种类型: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和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后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等属于此类疾病。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这类传染病的特征是绝大多数感染者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隐性感染者及重症感染者和死亡病例仅占极少数。麻疹、水痘等属于此类疾病。
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病:在此类传染病中,大多数感染者呈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死亡为结局。狂犬病、艾滋病等属于此类疾病。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和马鞍热。
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热等。
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败血症型热。
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在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
5.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包括: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食用不洁食品等。
避免接触可能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聚集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医院等。
加强个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接种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以预防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关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信息,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