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志贺菌经口进入,穿过胃酸屏障后,侵袭和生长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人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炎性个质的释放使志贺菌进一步侵人并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炎症、坏死及溃疡。由黏液、细胞碎屑、中性粒细胞、渗出液和血液形成黏液脓血便
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人血后,可以引起发热和毒血症,并可通过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性微循环衰竭,进而引起感染性休克、DIC 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中毒性菌痢。
2、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原则:
采用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原则。(1)一般治疗 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可能并存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2)病原治疗 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通常联用2 种不同类型药物,疗程需适当延长,必要时可给予多个疗程治疗。也可药物保留灌肠,选用0.3% 小碱液、5%大蒜素液或 2%磺胺喀淀银悬液等灌肠液1 种,每次 100 ~200ml,每晚1次,10 14 天为一疗程,灌肠液中添加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提高疗效。抗菌药物使用后,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可给予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3)对症治疗 有肠道功能紊乱者可采用镇静或解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