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机制
志贺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抵抗力及细菌数量和致病力。致病性志贺菌具有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0抗原和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能产生毒素。致病力强的志贺菌少量进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
志贺菌进入人体,在胃内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进入下消化道,因正常菌群的拮抗,或被肠道分泌型IgA阻断其对肠黏膜的吸附而无法致病。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细菌可侵入结肠,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炎症、坏死及溃疡,导致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志贺菌一般不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败血症,只有在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发生血行感染。
2.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全身治疗+局部治疗
(1)一般治疗:应选择营养丰富、食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疾病。
(2)病原治疗: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择2种不同类型有效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适当延长疗程,必要时可予多个疗程治疗。对肠道黏膜病变变经久不愈者,可选择0.3%小檗碱液、5%大蒜素液或2%磺胺嘧啶银悬液中的1种保留灌肠,每次100~200ml,每晚一次,10~14天为一疗程。
(3)对症治疗:肠道功能紊乱者可用镇静或解痉药药物,如异丙嗪、地芬诺酯等。对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引起菌群失调者,可予微生态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