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毒分离。经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需要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及必要的仪器设备,在标本运输过程中保持低温(冷冻或冷藏)对于病毒分离非常重要。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抗原或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分离到登革病毒可以确诊,但其耗时长,需要数天,不适于快速诊断。
2. 核酸检测。多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可用于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包括一步法RT-PCR、实时荧光RT-PCR或套式RT-PCR等方法等。核酸检测可在1~2天内鉴别病毒RNA。在病人标本中检出病毒核酸,可确诊且能分型,可用于早期诊断,但核酸检测容易因污染而产生假阳性,因此要求严格分区操作。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
3. 抗原检测。NS1抗原检测可采用ELISA方法或快速检测试剂,可在几十分钟到数小时完成检测,适于现场使用,是登革热急性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发病后1天即可检出,也有报道在发病后18天仍可在血标本中检出。目前该方法尚不能分型。由于NS1抗原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也可用于黄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基于我国登革热流行的特点,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将标本中检出NS1抗原作为确诊病毒感染依据,可用于早期诊断。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登革热诊断,需采集第二份标本(发病5天后)开展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
4. IgM抗体检测。用于IgM抗体检测的捕获法ELISA(MAC-ELISA)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也有多种商业化快检试剂可用于IgM抗体检测,均不能用于血清分型检测。目前检测试剂主要是检测病毒包膜蛋白特异性抗体,主要缺陷为与其他黄病毒存在交叉反应。标本中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登革病毒,适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但单份标本不能确诊。一些登革病毒再次感染者,血标本中IgM抗体滴度底,甚至不能检出,影响IgM抗体诊断精确性。
5. IgG抗体检测。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IgG抗体与其他黄病毒有交叉反应。IgG抗体检测可以用来鉴定首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如果急性期标本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转,则可确定为首次感染;如果患者恢复期血标本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两份标本间隔应不少于7天)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认为是再次感染。采集第二份标本进行确诊对于登革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非流行区。
6. 中和抗体检测。空斑减少中和实验(Plaque Reduction and Neutralization Test,PRNT)和微量中和实验可用来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是最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可以分型。需要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及必要的仪器设备,耗时长,需要数天,不适于快速诊断。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