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答:(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流行病学特征
① 流行强度: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② 时间、空间、人群分布
(4)感染后免疫
① 持久免疫
② 再感染
③ 重复感染
2.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异同?
答: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即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是传染病。
3.什么是感染谱?
答:感染谱即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的数量及毒力的强弱,感染过程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的结局。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最终病原体通常被清除,但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3) 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有些传染病可使感染者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另一些传染病免疫力并不牢固。
(4)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5)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4.传染病的常见热型?
答:
(1) 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24h体温相差不超过1℃;
(2) 驰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
(3) 间歇热:24h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之间;
(4) 回归热:急骤起高热,持续数日;热退数日后,高热重复出现;
(5) 不规则热:体温无一定规律。
5.怎样预防传染病?
答:
(1) 控制传染源
①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
②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③ 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2) 切断传播途径
① 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② 方法:消毒(预防性和疫源性)、杀虫、卫生措施
(3) 保护易感人群
①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②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