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 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
- 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
- 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
- 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
- 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
- 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衄、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诊断标准:
①据青少年起病、典型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病体征、角膜K-F环和阳性家族史等诊断不难。
②如果CT及MRI有双侧豆状核区对称性影像改变,
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和尿铜排出量增高则更支持本病。
③对于诊断困难者,应争取肝脏穿刺做肝铜检测。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①饮食建议: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②药物治疗:增加尿铜排泄,阻止铜吸收
D-青霉胺:为首选一线治疗药物
二巯丙磺酸钠,二巯丁二酸,曲恩汀
锌剂,四硫代钼酸铵
③对症治疗:对于出现各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分别予对症治疗。肝损害患者可适当给予保肝治疗;
④ 肝移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