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也称为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以铜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肝脏症状:患者体内的铜大量累积于肝脏,可能出现无特异性的肝脏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倦怠、肝区不适、脾大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呼吸衰竭、出血等急性重症肝炎症状。
- 神经症状:脑部铜沉积多在豆状核区域,亦可累及中脑、脑桥、小脑、额叶等多部位。受铜累积影响,可能会造成脑组织损害,导致神经系统异常改变,进而容易出现构音障碍、述情障碍、流涎、震颤、肌僵直、表情异常等多种不良症状。
- 精神症状:对于神经系统明显损害的患者,可能会引起一些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行为异常、时常出现幻觉、认知功能障碍、人格发生改变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症。
- 其他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重要特征,一般由过多的铜沉积在角膜导致。此外,还可能出现轻度的溶血、短暂黄疸、胰腺炎、关节炎、胆石症、甲亢、心律失常等症状。
诊断标准:
- 肝功能受损以及缓慢进行性震颤、肌僵直、构语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
- 肉眼或裂隙灯证实有KF环。
- 家族遗传史。
- 肝铜大于250ug/g。
- 血清铜蓝蛋白小于1.6umol/24小时。
满足以上标准中的1-3项或1和5项者,为临床显性型;具有2、4、5项或2、5项者,属无症状型;仅有2、3项或1、3项者应怀疑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原则: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原则是减少铜的摄入和增加铜的排出,避免铜在体内沉积,以恢复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患者应终生治疗。
- 低铜饮食:每日食物中含铜量不应超过1mg,避免食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肝、贝壳类、蘑菇、蚕豆、豌豆、玉米和巧克力等。
- 促进铜排出:主要使用螯合剂,如右旋青霉胺(如青霉胺片),是目前最常用强效金属螯合药物,并促进尿铜排出。首次服用应作青霉素皮内试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尿常规和24小时尿铜变化。因青霉胺可能有拮抗维生素B6的作用,故应补充维生素B6。
- 减少铜吸收:口服锌制剂能促进肝、肠黏膜细胞合成分泌金属硫蛋白,并与铜离子结合而减少肠铜吸收,服后粪便排铜增加。常用制剂为硫酸锌(如硫酸锌糖浆),服药后1小时内禁食以避免影响锌吸收,重症患者不宜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