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孙鑫宇3210090022 -
回帖数:0
  1. 多数病例在发热前会经历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 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后很快下降,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出汗。
  3. 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
  4. 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5. 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
  6. 临床症状可能一次比一次严重。
  7. 可能伴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8. 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在选择抗疟药物控制疟疾发作、防止疟疾复发及中断疟疾传播时,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规范的原则,根据疟原虫种及其对抗疟药的敏感性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来选择。具体选择如下:

  1. 控制疟疾发作:针对不同类型的疟疾,如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等,可以选择磷酸氯喹、磷酸哌喹、磷酸咯萘啶、ACT(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等药物。
  2. 防止疟疾复发:休止期根治药可使用磷酸伯氨喹,以清除肝脏中的休眠子,防止复发。
  3. 中断疟疾传播:预防用药可使用磷酸氯喹或磷酸哌喹,以减少感染风险。

关于疟原虫生活史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内期和肝细胞内期,以及在按蚊体内的发育阶段。当受感染的按蚊叮咬人体时,疟原虫会随唾液进入人体,首先侵入肝细胞内寄生、繁殖、成熟,然后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这会导致红细胞成批破裂,释放出疟原虫和代谢产物,引起人体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即发病。

当肝细胞内的休眠子进入休眠状态时,患者可能处于无症状期。然而,一旦休眠子被激活并侵入红细胞,就会导致复发。

此外,当受感染的按蚊再次叮咬其他人时,就会传播疟疾。因此,防止蚊虫叮咬是控制疟疾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早期诊断和治疗也是减少发病和复发、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