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简述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by 3210090009 杨岩宁 -
Number of replies: 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铜在肝脏和豆状核(大脑的一部分)中沉积,导致这些器官的损害。
临床表现
1. 肝脏表现:早期可能出现无症状肝大或转氨酶升高。随后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衰竭
2. 神经系统表现:包括震颤、肌张力障碍、构音障碍等。这些症状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现。
3. 眼部表现:K-F环(Kayser-Fleischer rings),即角膜边缘的棕色或绿色环,是特征性表现。
4. 其他表现:可能包括溶血性贫血、心脏问题、肾脏损害等。
 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结合上述症状。
2. 血液检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
3. 24小时尿铜排泄量:通常升高。
4. 肝铜含量:经肝活检测定,通常升高。
5. 基因检测:检测ATP7B基因突变,这是确诊的最直接方法。
治疗原则
1. 铜络合剂:如青霉胺或曲恩汀,用于减少体内铜的沉积。
2. 锌制剂:作为铜的螯合剂,帮助排出多余的铜。
3. 低铜饮食:限制铜的摄入。
4. 对症治疗:针对肝脏、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进行治疗。
5. 肝移植:在肝硬化或肝衰竭时考虑。
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定期的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