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李思薇3201201044 -
回帖数:0

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85%病例在10~25岁间,6岁前和50岁后几乎不发病;男性比女性多见,比例约2:1~5:1;一般发病隐袭,呈慢性进行性,少数急性起病;因病理损害部位与程度不同,起病症状亦多样,潜伏期一般均较长。

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锥体外系运动功能障碍、震颤、共济失调、张力失常、肌强直、发音障碍、吞咽困难、精神异常;肝脏受累可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及其他胃肠道症状,发热、黄疸、肝肿大,肝硬化及门脉高压,腹水、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肾脏受累可表现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尿铜排出增加、氨基酸尿、尿酸盐尿、磷酸盐尿及糖尿;眼睛受累可表现为角膜色素环;血液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血管内溶血;相对少见的受累系统还包括骨关节、心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基因分析。

根据国内2008年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患者具有锥体外系症状或肝病表现,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低于0.2g/L,24小时尿铜>100g(儿童24小时尿铜>40g),可临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对不符合以上诊断指标的患者,应进一步行ATP7B 基因突变检测,发现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具有确诊价值。

治疗:

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铜螯合剂

可使血液和组织中过量游离铜从尿液中排出。

(1)青霉胺:为首选一线治疗药物,可用于所有临床类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成人剂量为750~1000mg/d,最大剂量为2000mg/d,儿童剂量为15~30mg/(kg·d),分2~3次服用,应从小剂量开始,每3~4天递增,维持治疗期建议24小时尿铜维持在200~500μg。两餐之间服药,勿与锌剂或其他药物混服。副作用:早期可出现过敏反应、血白细胞或血小板降低,在部分神经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有可能加重神经系统症状;远期可出现骨髓抑制、肾损害、皮肤损害、药物性狼疮等。

(2)曲恩汀:常作为青霉胺不耐受的二线用药。国内尚无此药,国外推荐剂量为900~2700mg/d,分3次服用,维持量为900~1500mg/d。儿童剂量为20mg/(kg·d),分2次或3次,饭前1小时或饭后3小时服用。副作用:相对青霉胺较少,在早期也可以使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在应用过程中可出现可逆性缺铁性贫血。

(3)二巯丁二酸胶囊:在国内常作为青霉胺不耐受的二线口服药,成人0.5g,每天3次;儿童每次10mg/kg或350mg/m2,每天3次。副作用:常见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丧失、稀便等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血清氨基转移酶一过性升高;偶见中性粒细胞减少。

(4)二巯丁二酸钠注射液:5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1~2天,连续注射6~10个疗程。副作用主要是食欲减退及轻度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于治疗早期发生短暂脑症状加重。

2.金属硫蛋白诱导剂

主要为锌剂。金属硫蛋白在小肠黏膜细胞中和铜结合,从而阻止铜离子进入血液循环,使铜通过粪便排出。推荐用于有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维持期治疗,同时也可作为症状前儿童患者的一线用药。目前常用的锌制剂包括硫酸锌、葡萄糖酸锌、醋酸锌等。根据年龄和体重服用不同的剂量(元素锌):成人剂量为150mg/d,分3次口服;<5岁:50mg/d,分2次服用;5~15岁:75mg/d,分3次服用;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不与青霉胺同服。维持治疗时期24小时尿铜需<100μg。副作用: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无症状血清脂肪酶和(或)淀粉酶升高,缺铁性贫血。

3.肝移植

当患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失代偿性肝硬化、药物治疗无效和难以控制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可考虑肝移植。

4.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了神经、血液等系统症状的患者,可分别予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