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临床表现:疟疾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周期性、定时性规律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可能伴随的贫血和脾肿大等特点。
-
实验室检查:
- 血象检查: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大单核细胞增多。
- 血液涂片检查:寒颤发作时取血涂片染色,如能查到疟原虫是确诊的最可靠依据。
-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在血液中未找到疟原虫时,可考虑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
在选择抗疟药物控制疟疾发作、防止疟疾复发及中断疟疾传播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
控制疟疾发作:常用的抗疟药包括氯喹、咯萘啶、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奎宁等。这些药物能够杀灭或抑制疟原虫的生长,从而控制疟疾的发作。例如,氯喹适用于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及三日疟,但不能阻止复发;咯萘啶则适用于治疗各种疟疾,包括脑型和凶险型。
-
防止疟疾复发:疟疾复发是由于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而再次增殖所导致的。为了防止复发,需要选择能够彻底清除体内寄生虫的药物。一些药物如氯喹在体内代谢、排泄缓慢,作用持久,可使间日疟复发推迟。然而,对于某些耐药性的疟原虫,可能需要使用如青蒿素等药物。
-
中断疟疾传播:抗疟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疟疾患者,还可以用于预防疟疾的传播。例如,在疟疾流行区,可以使用氯喹等药物进行症状抑制性预防。此外,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蚊措施也可以有效地减少蚊虫叮咬,从而中断疟疾的传播。
疟原虫生活史与发病、复发、传播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活史包括红外期和红内期。在红外期,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红外期裂殖体;在红内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并继续发育和增殖。这个周期性的发育和增殖过程与疟疾的发作周期密切相关。
- 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成熟后,会释放到血液中并被蚊子叮咬时吸入。在蚊体内,疟原虫会进行进一步的发育和增殖,形成成熟子孢子。当受感染的蚊子再次叮咬人类时,子孢子会随唾液进入人体并开始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从而引发新的疟疾发作。
- 复发是指疟疾初发后,由于休眠期子孢子发育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而导致的再次发作。这可能与患者接受抗疟药物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疟疾的诊断要点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在选择抗疟药物时需要考虑控制发作、防止复发和中断传播的需求;而疟原虫的生活史与发病、复发和传播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