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思考题

课后题

课后题

肖楚3210090147 -
回帖数:0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导致体内铜离子过度积累,主要影响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以下是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

1. 肝脏表现:
- 肝炎样表现:包括疲乏、食欲不振、黄疸等,类似于慢性肝炎或急性肝功能衰竭。
- 肝硬化:晚期患者可出现肝硬化,伴有门脉高压、腹水、脾大等症状。
- 肝脏酶异常:肝功能检查中,ALT、AST、ALP等酶水平可能升高。

2. 神经系统表现:
- 运动障碍:如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不自主运动等。
- 言语困难:发音含糊、言语缓慢。
- 精神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甚至出现精神分裂症样症状。

3. 其他表现:
- 角膜K-F环(Kayser-Fleischer环):铜在角膜沉积形成棕绿色环,是Wilson病的重要体征。
- 血液系统异常:溶血性贫血等。
- 肾脏和骨骼问题:蛋白尿、肾小管酸中毒、骨质疏松等。

 诊断标准

Wilson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以下几点:

1. 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肝脏、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实验室检查:
- 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大多数患者血清铜水平低,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
- 24小时尿铜排泄量:增加,通常超过100微克/24小时。
- 肝铜含量测定:通过肝穿刺活检测定肝组织中铜含量,一般超过250微克/干重克。
3. 眼科检查: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K-F环。
4. 基因检测:ATP7B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确诊。

治疗原则

Wilson病的治疗目标是减少体内铜负荷和防止铜的进一步积累。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1. 驱铜治疗:
- 螯合剂:主要药物包括青霉胺(D-penicillamine)、曲恩汀(Trientine),通过与体内铜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排出体外。
- 锌制剂:如硫酸锌,通过抑制肠道对铜的吸收来降低体内铜负荷。

2. 支持治疗:
- 饮食控制:低铜饮食,避免食用含铜高的食物,如贝类、肝脏、巧克力、坚果等。
- 肝脏保护:使用保肝药物支持肝功能。

3. 器官移植:对于肝功能衰竭或严重肝硬化的患者,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

4. 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总之,Wilson病需要长期管理和监控,早期诊断和持续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